时光流转
当年蟠龙塘畔的紫薇花
争相绽放的景象早已成为过往
在书中我们却得以
重新走近紫隄村
领略这方土地独特的人文历史之魅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九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小学的学生来诵读《老巷陈香辑·风过紫隄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悠悠古桥善举扬(上)》。
古人认为造桥架梁也是王政(公共事业),是大家应该做的事,所以乡里热心人士往往有修桥补路的善举,使行人即便在偏僻荒野的地方出入也不会遇到什么阻隔。
令今人感到十分奇怪的是,当时不管造什么样的竹桥、木桥、砖桥,甚至是小石桥,乃至大石桥均属民间行为、个人行为的善举德行,与官府无涉。因为水乡的桥太多,现只能作择要记述,聊作对古人的一种缅怀。
龙蟠桥在本村关帝庙东侧跨小泾口。此处原来为盘龙港故道,那山池小河就是旧盘龙塘的一段。桥东堍属嘉定县,桥西堍属上海县。桥上刻有“崇祯年建”字样,是本村(诸翟镇)所有石桥中年代最久远的古石桥。
明人侯尧封有《送刘筠乔山人还楚》诗:“龙盘桥上新月明,龙盘江上春水生。自怜赠别无他物,醉把清光送尔行。”侯尧封曾在湖北当官,刘筠乔就是他在湖北的挚友。
聚龙桥在紫隄集市的中心,旧名亭桥。只因原来是座木桥,桥上筑有亭子。后来此桥年久坍塌,到清顺治年间再造木桥。直到康熙丁亥年(1707)由乡绅王士俊倡议,改木桥为大石桥,桥建后被命名为聚龙桥。
清顺治丁酉年(1657),乡绅侯鼎旸曾为修建亭桥写过一篇《重修亭桥序》,大意是:亭桥的毁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有人发出修桥的倡议,结果募集的善款最终被倡议者私吞瓜分掉。桥越来越坏,民怨越积越多,然而没有一个人愿意出头收捐款的。甲推乙,乙推丙,怕担责任,怕费精神,到头来,还是由侯氏家属集资重建了一座大木桥。凡事要善始善终,这是以后想做善事的人可以借鉴的。
云龙桥在村东市梢,旧名张箍桶桥,康熙戊子年(1708)重建,命名为云龙桥,民间则称张箍桶桥。此桥与聚龙桥都建在嘉定县与上海县的交界处。
时人李槐写有《募建启》专说张箍桶桥的事。民间还流传一首佚名的《题张箍桶桥》诗:“二程周易听深论,箍桶高名不肯存。岂有素书圯(按:原书误作圮,圮为坍的意思)畔受,偏留姓氏向江村。”
素书圯畔引用的是张箍桶的“本家”张良接受仙人天书的典故。诗中大意说的是二程(宋代程颐、程颢弟兄,理学大师)的理学和《周易》经义,听上去都是高深莫测的道理,还不如那位箍桶匠省吃俭用,并辛辛苦苦募捐造了座大石桥来得实在。
潘家桥原名周家桥。是村民周氏建造的两堍石桥,桥面石很大,上面镌刻“明成化二十年(1484)三月建”字样。到了清顺治初年,周氏渐为潘氏所替代,周家桥改名潘家桥(潘氏的祖上原系周氏的上门女婿)。若干年后,桥石断毁,桥面又改建以木板,而两边桥墩依然是原有的基石,又过了若干年,基石也废掉了。桥南堍属上海县,北堍为嘉定县。
秦家桥在村东三里。桥边是秦氏的侨居地,秦氏祖上自南宋康王南渡时迁移到此。秦家历代富裕子孙繁多,在附近他姓中是首屈一指的。秦氏在明万历年间还出了几个名人,谁知后裔秦可成被沉重的徭役弄得倾家荡产。秦氏子孙有的招女婿到朱家泾,有的迁移到嘉定县。到了清康熙时有个号为云津(秦立)的秀才编著《淞南志》,此人也是秦家的后裔。
徐家桥在村东北四里,它是吴淞江入蟠龙塘的第一座桥。桥北系徐氏故居,桥为徐家所建。元末有个叫徐摛(音读痴)的迁居七宝镇,其九世孙徐祯稷曾从七宝老家至紫隄村,协助乡绅侯峒曾一同捐资重建石桥,并有名字刻于桥石上。桥北有观音庵,系徐氏的庵堂,顺治年间坍毁。后人募捐在原地上造了这座关帝庙,不到二十年也毁掉了。
以上六桥全部跨村北的蟠龙塘港。
鹤龙桥旧照,桥下即旧蟠龙塘(资料图片)
鹤龙桥在村西市梢,原名诸家桥。清康熙丁亥年(1707)重建,改名为鹤龙桥。北堍属嘉定县,南堍属青浦县。
“鹤龙”两字源于此桥坐落于双鹤浦、蟠龙塘的交汇处。鹤龙桥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为诸翟地区唯一幸存的古石桥。
修复后的鹤龙桥(摄/顾巍)
这座古桥于2008年被“修复”了,编者闻讯即去观光一番,见桥墩、桥面俱保留原貌,甚幸。美中不足的是台阶上新石多而旧石少,栏杆修旧如新,本来的方木换为圆木,缺失了历史的痕迹。原石柱上方边上留有一个长方形的口子,是为换栏杆时用的,平时若遇到有过桥物件不便时,或拉纤人站在桥面上将纤板甩过桥洞时可以将栏杆临时取下,充分体现了古代匠人的聪明才智。现石口已用水泥填死,另砌炉灶使用固定圆木栏杆,大为可惜。
从龙桥旧名彭家桥。原为木桥,清嘉庆辛酉年(1801)乡里人共同捐资建造后,改名为从龙桥。太学生侯钟有《募建启》记录了造桥的经过。该桥在现今西郊庄园内。
护龙桥又称南塘桥。俗名木塘桥,因为原本为木桥的缘故。也是为了呼应蟠龙镇,定名护龙桥。清嘉庆十三年(1808)由乡绅汪弼等捐助改建造成大石桥。
金水归桥相传首次造这座桥的人居住在老陈家宅西,清道光二十年(1840)村里乡绅陈维礼募捐重造。太学生王朝柱独自捐钱二百缗。
隆兴桥在玄寿观前。明万历初年有人建了座木桥,通向玄寿观。清顺治丁亥年(1647)改建为石桥,在桥石上刻了许多捐款者的姓名,但随着岁月的推移,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八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小学的学生来诵读《老巷陈香辑·风过紫隄暖》。紫隄不仅有华漕小锣鼓、皮影戏、漆器艺术等民间传统艺术,还流传着大量诸如谢家巷头大银杏、吾东殿、纸兵纸马以及半节金链条等民间传说,这些情节跌宕的民间故事折射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本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老巷陈香”辑的组成部分,主编收集、整理、撰写了大量关于紫隄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来还原这块土地的历史风貌。
2025年8月起,第二十八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闵行区实验小学畹町校区 李鹿维
编辑:陈依婷
初审:方佳璐
复审:石思嘉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