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情绪,或许已经是这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一种心态,比如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忧心忡忡、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等。有的会积累称为病症,并给人身心和生活带来持续的困扰,今天分享一篇内容,从佛法角度如何克服抑郁症。
问: 从佛教角度看,如何克服抑郁症? 祝福您。TK
答:第一步,参与一些益己益人的活动。这样做,有助于你以一种肯定业力原则[直译:肯定善行价值的原则]的方式,与人类重新建立起联系。举个好例子: 下决心每天做一件布施。找那些显然用得上你的帮助的人作布施——不管是金钱上的捐赠,还是时间、知识上的贡献。一次不需要做很多。一开始你可以着重帮助那些平常接触不到的人。你还可以找一位朋友加入你的这项活动,这样可以帮助你坚持下去,直到看见自己心态开始发生好转。
第二步,去野外停留一段时间,走出你的旧环境,从新的角度省视人生。如前所述,你可以找一位同情你的益友结伴同行, 使你在野外的时间里思路不致重蹈覆辙。(传统上,这是比丘或比丘尼们在禅修遭遇障碍时的对治法门,不过我发现它对在家者的多种抑郁心态也同样有效。)
第三步,等到你的精力与心理专注力开始恢复一些,接下来要学会把抑郁症拆成小零件,分而治之。换句话说,不把“抑郁”作为一个沉重的大难题来对待,而是学会识别抑郁发作的具体症状。这就要求学会观察症状的显现与消失。一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注意什么样的呼吸最有滋养感。随着你试着维持那股滋养性的呼吸,将会开始注意到,抑郁的阵发症状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消失的,它们是怎么影响呼吸和体内总的能量感,身体方面的症状接下来又怎么能够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症状。(我曾经有一位患抑郁症的弟子,在抑郁开始发作时,先是在胃部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他竭力抵制那种感觉,想把它推出体外,然而那样做,却使自己十分疲劳。随着身体的疲劳,心理症状成为主宰。因为这种交战极其消耗精力,结果那一天他就会卧床不起。我告诉他,不要抵制那些症状,而是试着使呼吸保持一种舒适的节奏,同时让这些症状在全身消散开去。他发现,随着胃部那些不适感的消散,抑郁的症状也缓解了。藉着回避硬战,他没有让自己陷入疲劳。逐渐地,这些发作变得不那么难以应付了。)
不管怎样,要点是,学会如何观察症状,又不与之认同。抑郁症与一切有害情绪一样,你与之认同、指称为我时,它便赢得力量。这意味着,你不仅必须观察症状的发生与消失,而且还必须观察你在这场抑郁症中投入了多大的自我感。
一旦你能够看见(1)你从抑郁中得到的是什么;(2)它怎样不值得你的付出;(3)设想出另类思维方式,质疑以往构造自我身份的方式,改换方式,构造一个新的、更善巧的自我,也就是,成为一名观察者,既能够与这些症状共存,又不为之压倒。这里的关键是,不仅观察症状,而且观察给这些症状增添力量的那些思维假设与思维模式。这使你能够质疑那些假设,并且设计出新的思维方式,使你对那些假设的质疑生效。
因此这第三步当中,你对抑郁症的内在问题的对治,是从两方面进行的,既透过身——学习新的、更有滋养性的呼吸方式,引导体内能量的流动; 又透过心——学习新的、更有滋养性的方式,思考与构造自我感。
也祝福你。
编者语: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培育这份能力,克服抑郁的情绪和压力,欢迎加入正念系统课程的学习和练习中,通过身与心的觉知和学习,找到更有滋养的方式和思维模式。
感谢您愿意花时间来进行正念阅读
祝您平安,幸福,喜悦,自在!
也欢迎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伙伴
欢迎加小编微信
邀请您进入正念交流小群
或正念练习群
一个有温度的地方
(请注明申请加入正念小群)
加个关注/设个星标不失联
内容引用:尼沙罗尊者 答佛教杂志读者问,编辑:一心正念
声明:内容来源网络,转载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