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徘徊在盈亏平衡线上的多家发电企业,在今年煤炭价格持续下行的成本优势与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的双重带动下,经营业绩持续改善。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提升和全面进入市场,企业在保障电量消纳与稳定价格方面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加大。
近期,电力龙头上市公司半年报陆续披露。五大发电集团旗舰上市公司——华能国际、国电电力、大唐发电、华电国际、中国电力上半年合计营业收入3306.91亿元,共实现归母净利润242.67亿元,超过2024年同期净利润总和。
值得注意的是,前些年徘徊在盈亏平衡线上的多家发电企业,在今年煤炭价格持续下行的成本优势与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的双重带动下,经营业绩持续改善。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提升和全面进入市场,企业在保障电量消纳与稳定价格方面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加大。
营收、盈利能力拉开差距
五大发电集团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出现分化,华能国际营收最高,达1120.32亿元;中国电力“垫底”,营收为238.58亿元;居中的国电电力、华电国际、大唐发电营收依次为776.55亿元、599.53亿元、571.93亿元,五家企业均同比出现下滑。其中,国电电力、中国电力下滑幅度近10%,大唐发电微降1.93%。
“增利不增收”成普遍现象。上半年,华能国际净利润高达92.62亿元,大幅领先其他企业,同比增长24.26%;大唐发电净利润45.79亿元,国电电力和华电国际利润较为接近,前者为36.87亿元,后者为39.04亿元;中国电力利润为25.87亿元,基本和2024年同期保持一致。除国电电力利润出现下滑外,其余四家企业均实现增长。对此,国电电力解释称,受上年转让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公司影响,曾获得较大投资收益。刨除相关非经常性损益方面的影响后,该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6.12%,达34.1亿元。这意味着,上半年,五大发电集团上市公司均实现净利润增长。
五大发电集团上市公司在能源保供方面仍发挥“主力军”作用。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一季度气温整体偏暖,电力供应整体充足,全国供需平衡有余;二季度共有三轮高温过程影响华北、西南等地区,以及中东部地区出现区域性高温过程,拉动部分省份用电负荷屡创新高,电力供应方面整体充足,供需总体平衡。
能源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截至6月30日,华能国际风电装机容量为20038兆瓦(含海上风电5880兆瓦),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提升至39.12%;大唐发电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0.87%,较2024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华电国际燃气发电、水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约占29.76%;国电电力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6.5亿千瓦,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2.64亿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近九成,达89.9%。
燃料成本下行是关键推力
煤炭为主的燃料成本下降,是五大发电央企净利润集体增长的主要原因。上半年,我国煤炭供需形势继续改善,煤炭价格整体下行,其中长协煤价相对平稳、市场煤价明显回落。秦皇岛港5500大卡下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均价704元/吨,同比下跌18元/吨。
受此影响,国内发电企业的燃料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国电电力入炉综合标煤单价831.48元/吨,同比下降87.46元/吨,降幅9.52%;华电国际入炉标煤单价为850.74元/吨,同期下降约12.98%;华能国际境内除税发电耗用标煤单价917.05元/吨,同比下降9.23%。
燃料成本是发电集团成本控制的核心变量。2021年至2022年,煤炭价格经历飙涨,导致电力央企煤电业务连续承受巨大压力,其中2021年亏损规模达到千亿元以上,2022年也高达660亿元,极大影响整个行业的稳定性和投资意愿。
随着国家保供稳价政策持续发力、进口煤源拓展以及长协煤覆盖率提升,煤炭价格逐步进入下行通道,为火电企业扭亏为盈提供了决定性支撑。与此同时,主要发电集团积极优化电源结构,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板块,逐步形成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互补发展的新格局。多重利好叠加之下,行业迎来普遍回暖。
作为“煤电一哥”,华能国际的业绩轨迹清晰反映了这一转变。该公司在2021年巨亏102.6亿元之后,2022年至2024年逐步走出困境,归母净利润依次回升至-73.87亿元、84.46亿元和101.35亿元,走出“稳步回升”曲线。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其火电板块实现税前利润80.66亿元,同比增利35.60亿元。
燃煤发电装机占总装机较高的大唐发电、华电国际,同样受益于燃料成本下行。上半年,大唐发电实现利润总额72.84亿元,同比增长36.14%,经营业绩创该公司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增幅为五大发电集团上市公司中最大;同期,华电国际燃料成本约为379.52亿元,同比减少约13.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04亿元,同比增长13.15%。
“量价双降”短期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五大发电集团上市公司半年报均提及“量价双降”情况——全国新能源装机增速高于负荷增长,新能源电量增长大幅挤占火电空间,企业上半年电价、上网电量出现集体下滑。
华电国际称,上半年,该公司实现累计上网电量1132.89亿千瓦时,比追溯调整后的上年同期数据下降约6.46%;上网电价为516.80元/兆瓦时,比追溯调整后的上年同期数据下降约1.44%。
国电电力表示,上半年,该公司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完成1761小时,同比下降262小时。其中火电完成2155小时,同比下降248小时;水电完成1530小时,同比下降105小时;风电完成1127小时,同比增加22小时;光伏完成606小时,同比增加81小时。平均上网电价409.70元/兆瓦时,同比下降29.51元/兆瓦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规范有序推动新能源项目全部进入电力市场。这一市场化电价政策的实施,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短期内为新能源企业带来经营压力。
对此,国电电力提醒,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速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全面铺开,价格信号对电力生产、消费的引导作用更加明显,电价由市场实时供需情况决定,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同时,新能源全面入市后,机制电价虽然能够对新能源收益形成托底,但保障水平仍存在不确定性,电价呈下行趋势,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华能国际亦提出,要主动适应“双碳”目标下的电力市场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系统需求、空间价值、价格走势和交易机制等市场因素,优化投资区域与电源组合,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加强电力供需形势研判,及时调整定价策略,积极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原标题:五大发电集团上市公司“半年成绩单”发布——发电企业兑现燃料降本红利
文丨本报记者 卢奇秀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编辑丨闫志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