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今年以来,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人大充分激活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中心和各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平台阵地作用,深化“代表+产业”助力行动,在发挥代表作用中凝聚民心民力,通过调研、建言献策、资源整合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人大力量”。
聚焦设施农业,代表建言破解发展短板
近日,在刘圩镇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和刘圩镇槐里村果蔬基地,连片的智能蔬菜种植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黄瓜、辣椒、小番茄等蔬菜长势喜人。然而半年前,这里还面临基地插花土地流转难、用水用电、排水不畅等突出问题。李光安、黄锡昌等镇人大代表在基地一线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联合其他7名代表提交了两份建议,推动城区农业部门、镇政府专题研究解决对策,马安水库引水工程、槐里村果蔬基地高位蓄水池和两个基地的三相电网等建设项目相继完工,有效解决了刘圩现代设施蔬菜基地发展难题。
基地引进智能温控、自动补光等新技术,并通过智能物联网系统加持,让蔬菜大棚变身“绿色工厂”,让村民进入“在网上就能种菜”的“慧种菜”时代,手机上就能实时监测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含水率等关键数值,只需2个人就能完成1个占地8亩的大棚日常管护。截至目前,刘圩镇已建成高标准蔬菜种植大棚73个,设施农业大棚面积约500亩,年产值达185.77万元。
助力农民增收,代表搭起“致富金桥”
如何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镇人大代表主动担当“联络员”。他们积极与企业对接,通过“合作社+致富能人+农户”方式帮助组织劳务队伍,解决基地用工问题,介绍了6户脱贫户到基地务工,增加其工资性收入,累计吸纳周边群众务工达1.6万人次,为农户增收190多万元。在基地的带动下,有10余名致富带头人在蔬菜产业链上实现了创业梦。针对村民无种植技能的短板,人大代表们根据企业需要,组织村民到基地现场学习种植技术,联合镇农技站开展“田间课堂”,组织技能培训20场,覆盖农户600人次。
履职常态化,代表站点成“民心驿站”
为延伸履职触角,刘圩镇建成镇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中心1个和人大代表联络站点4个,每月定期接待群众,收集意见建议。今年以来,代表们围绕乡村振兴提交建议18条,推动解决二级路沿线与村道平交路口安全隐患整治、机耕道路硬化、三面光灌溉渠道等民生问题7项。
下一步,刘圩镇人大将深化“代表+产业”助力行动,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力量。(黎爱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