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昆明郊外的贝泰妮中央工厂,不断生产出能让女性保持美貌的护肤“真理”。
这座投资5亿元的现代化工厂,满产时能创造50亿元年产值,而现在26亿元的产值中,90%以上都来自同一个名字,薇诺娜。
这个靠敏感肌护理走红的国货品牌,正带着云南的马齿苋和青刺果提取物,在国内外市场上演一场惊险的平衡术。
贝泰妮中央工厂旁的植物提取实验室,滇山茶和滇重楼的活性成分研究正在进行。
这里已成功备案16种化妆品新原料,数量领跑行业。
但光鲜的研发实力背后,是贝泰妮2025年上半年不太好看的成绩单:营收23.72亿元,同比下降15.43%,净利润更是腰斩,同比减少49.01%。
有意思的是,公司毛利率却逆势提升到76.01%,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大增145.7%,这种矛盾的表现,恰恰道出了这家企业正在经历的转型阵痛。
最大的痛点莫过于对单一品牌的依赖,主品牌“薇诺娜”长期贡献着公司80%以上的营收,就像一棵大树既遮风挡雨又独木难支。
于是贝泰妮开始在这棵大树下种新苗:高端抗衰品牌瑷科缦上半年营收5147万元,同比增长93.9%。
婴童护肤品牌薇诺娜宝贝营收1.1亿元,增长8.62%。
2023年花5.36亿元收购的姬芮和泊美两个大众品牌,2024年就贡献了5.51亿元营收,今年上半年姬芮单品牌就卖了2.1亿元。
但这些新苗要长成大树还需要时间,瑷科缦虽然增速惊人,但和薇诺娜比起来仍显弱小。
公司把生产线资源向这些新品牌倾斜,还引入AI调度系统搞柔性制造,就是怕新产线投了资却起不了量,反而侵蚀利润。
薇诺娜自己也在搞“瘦身计划”,产品线精简到五大核心单品,想通过“敏感肌PLUS”解决方案提高客单价。
这种既要瘦身又要增肌的操作,考验着企业的战略定力。
线下渠道的调整同样耐人寻味,薇诺娜已经进驻全国12.9万家药房,却停下了快速拓店的脚步。
用公司高管的话说,现在要进入“精细化运作2.0阶段”,核心是提升单店坪效。
这种收缩策略和研发投入的逆势增加形成对比,上半年研发费用率提高到4.91%,看来贝泰妮是想把钱花在刀刃上。
当国内市场增长放缓,国人并不感冒其他品牌,贝泰妮便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2024年海外收入同比暴涨550%,虽然绝对值只占营收的1.37%,但这个加速度足以说明潜力。
泰国成为首站,这个被称为“东南亚最难市场”的地方,被公司当成了出海标杆。
薇诺娜在泰国进驻了30家高端医美诊所和主流美妆连锁店,特护霜还成了门店开业首单产品。
但本土化挑战不小,泰国消费者爱逛美妆店囤货却对药房购妆很谨慎,这让习惯了国内药房渠道优势的薇诺娜有些水土不服。
更有意思的是贝泰妮在泰国的运营模式:自建团队加经销商,还给合作方“自负盈亏”的压力,完不成任务就淘汰。
这种强激励模式下,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达到3901万元,但要真正打开国际市场,恐怕不能只靠“高压政策”。
公司在东京和巴黎设立研究院,显然是在为更长远的全球化布局,但如何把云南植物成分的故事讲给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听,仍是个待解的难题。
医美赛道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试验田。贝泰妮给自己的定位是给医美机构“提供弹药”,现在和美丽田园等机构合作,院线里最常见的是瑷科缦的产品。
但这个领域还处于培育期,离贡献规模化收入还有距离。
从依赖明星单品到打造多品牌矩阵,从深耕国内到闯荡海外,贝泰妮的转型之路就像在走钢丝。
它手里的筹码很清晰:云南特色植物资源、敏感肌护理的专业口碑、不断提升的研发实力。
但面临的挑战也很现实,国际品牌的压制、消费者习惯的差异、多品牌运营的平衡。
未来的关键,或许就藏在昆明工厂那间植物实验室和巴黎研究院的对比里。
如何让马齿苋的修护力跨越文化差异,让青刺果油的滋养功效获得全球认可,贝泰妮正在做的,不仅是企业的二次创业,更是国货美妆从“中国成分”到“全球品牌”的突围尝试。
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对于志在成为综合性美妆巨头的贝泰妮来说,这是必须跨过的门槛。
毕竟在化妆品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不进则退,唯有在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变革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走得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