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4日,中美在西班牙马德里启动第四轮经贸磋商。这场谈判距离美国对TikTok设定的“最后通牒”(9月17日)仅剩3天,且是四个月内双方在日内瓦、伦敦、斯德哥尔摩之后的又一次对话,从筹备阶段就被外界定义为“摸底多于突破”。结合谈判背景、核心议题与双方立场,可清晰梳理出这轮经贸磋商的四个深层矛盾。
首先,从谈判的基础诉求来看,中美双方的核心目标存在明显错位,这是专家预判“难有实质突破”的根本原因。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资深研究员芮恩希直言“美中不会有实质性进展”,背后是对双方诉求差距的精准判断:美方的核心诉求是“以谈施压”,希望通过谈判迫使中方在TikTok处置、科技领域(包括产业政策)让步,同时维持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本质是想延续“优势地位下的单向妥协”;而中方的诉求则聚焦“对等与公平”,明确将“放宽高科技出口管制、降低对华关税”作为达成协议的前提,前美国谈判代表温迪·卡特勒也点破这一关键——“中国不会在核心利益上妥协,除非美方给出能落地的实质性让步”。这种“美方要‘让步’、中方要‘对等’”的诉求对立,在前三次谈判中已充分显现,此次若没有一方主动调整立场,突破自然无从谈起。
美国财长贝森特
其次,TikTok的“生死倒计时”是此次谈判最紧迫的焦点,其背后折射出美国的“政治算计与现实矛盾”。按照美方此前要求,字节跳动需在9月17日前出售TikTok美国业务,否则将面临封禁,但特朗普政府的态度却在近期出现明显反复:上个月还宣称“已找到美国买家”并暗示延长期限,谈判首日却改口“可能延、可能不延,甚至让其自生自灭”,这种模糊表态并非偶然。一方面,TikTok在美国拥有1.7亿用户,且覆盖大量年轻群体,临近大选的特朗普不愿因封禁引发民众不满,尤其自身已开通TikTok账号,“言行矛盾”背后是对选民支持的考量;另一方面,美方试图将TikTok作为“谈判筹码”,通过期限压力迫使中方在关税、科技等其他议题上让步。不过,知情人士透露,TikTok期限“第四次延长”仍是最可能的结果——美国尚未找到能平衡“国家安全审查”与“市场利益”的买家,彻底封禁也会损害美国本土广告、互联网行业利益,这种现实约束让美方难以真正“下狠手”。
再者,美国借“中国购买俄石油”发起新施压,本质是“议题嫁接”的威慑策略。谈判前两日(9月12日),美国财长贝森特突然呼吁七国集团(G7)对中国、印度的进口商品加征“重大关税”,理由是“切断普京战争机器的资金”,还与副手格里尔联名发表声明称“只有联手施压才能结束俄乌冲突”。这一举措看似针对俄乌局势,实则是美方的“借题发挥”:美国已对印度加征25%特别关税,但对中国迟迟未动手,核心是忌惮中方的反制能力——中国是美国众多农产品、能源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若美方加税,中方极可能通过反倾销调查、关税对等反制回击,最终损害美国企业利益。因此,贝森特的表态更像是“谈判前的威慑信号”,试图通过将“俄乌冲突”与“中美经贸”绑定,制造中方的“道德压力”,进而在谈判中占据主动,但其逻辑忽略了中国购买俄石油是“基于市场供需的商业行为”,而非“政治支持”,这种强行关联难以获得国际社会认可。
最后,西班牙作为东道主的“搭台动机”,也为这场谈判增添了一层复杂背景。马德里主动承办此次谈判,核心有两重考量:一是希望借中美这一“重量级对话”,将自身打造成“国际战略谈判舞台”,提升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外交影响力;二是试图修复与美国的紧张关系——此前因西班牙批评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拒绝将国防支出提高到GDP的5%,美西关系出现裂痕,贝森特甚至曾公开批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称中国为“战略伙伴”是“自断脖子”。此次通过承办谈判,西班牙希望向美国释放“合作信号”,缓和双边矛盾,但这种“东道主诉求”并未改变中美谈判的核心矛盾,仅能为双方提供对话平台,无法推动关键议题的突破。
西班牙外长阿尔瓦雷斯·布埃诺会见美国代表团
综合来看,此次中美马德里谈判,本质是双方在“诉求错位、筹码博弈、外部议题干扰”下的又一次“摸底对话”。TikTok期限延长大概率是短期结果,但关税、科技管制、俄石油关联等核心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在双方均不愿轻易妥协的情况下,这场谈判更像是“为后续对话铺路”,而真正的突破,或许还需等待中美在核心利益诉求上出现实质性调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