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客户调整能量,都要堪舆祖坟。
客户看到我就很亲切,拉着我聊祖坟,聊祖宗,聊家族。
说到姓氏,大家都有一大堆故事。
例如我这次到义乌,接待我的朋友骆总,就是骆宾王的后代。
骆姓,在义乌是大的姓氏。光成建制的骆姓,就有三个分支。
骆总说,2008年义乌骆姓修家谱,上溯本源,竟然绵延500代(众人都不太信),最早的祖先是炎帝,姜姓列山氏。
那么问题来了:
如现有家族能够追查,上溯100代,我有多少位祖先,多少位兄弟姐妹?
从纯数学角度看,答案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天文数字——理论上,每代人的祖先数量都会翻倍增长。经过100代,祖先数量将高达2100,约1.27×1030人。
这个数字远超人类历史上的总人口。
有没有那么多祖宗呢?事实上是没有的。
考虑现实情况,根据历史人口数据和遗传学模型分析,一个现代人的100代祖先实际数量大约在1亿至10亿之间,远低于数学理论值。
怎么会出现数量锐减的现象的?
西方人口学研究,有个“谱系崩溃”(pedigree collapse)理论,是指由于近亲结婚或家族成员之间的重复联姻,使得祖先数量无法按照指数规律无限增长的现象。
这种崩溃现象在人口传承中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
1、 地理环境决定广泛近亲
早期人类活动能力很有限,只能在方圆数十公里内生活。
人们通常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内选择配偶,这进一步增加了祖先重复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历史上约80%的婚姻是在第二代表亲之间或更近的亲属关系中发生的。
2、 近亲结婚到第四代崩溃
当两个表亲结婚时,他们的后代会共享曾祖父母。那么第4代祖先数量,就会从理论上的16人减少到14人。
随着近亲结婚率的提高,这种重复效应会累积,导致基因原生疾病急剧增多,产生大量先天低智商后代,大都早年夭折,大幅减少人口数量。
3、战乱等重大历史条件约束
历史上多次大规模战争、饥荒和瘟疫,导致人口锐减,形成人口天花板。
其中战争是减少人口的大杀器。
例如,三国时期(约公元220-280年)人口仅约800万,而理论上100代前的祖先数量已达280≈1.27×1014,远超当时人口。
中华著名的乱世,“五胡乱华”,北方蛮族入侵,中原地区十室九空,汉族人口降低到十分之一,也大大削弱了人口传承。
说到这里,科普另一个分支问题:
到底什么是“纯正血统”(正统)?
我们看宫廷剧,总是说到嫡长、庶出。
到底什么是“嫡”?正统的定义是什么?
传统意义上,就是父亲的发妻(首任法定妻子)所生的男孩,为“嫡”;
在同辈人中,如果这个男孩是最年长(最早出生),为“长”;
如果两者兼得,即为“嫡长”。
这是社会伦理的定义,但从遗传学角度看,经过多代传承,特定祖先的基因在后代中的保留概率极低。
漫长岁月洗礼,“嫡长”的定义模糊得很。
我们计算第6代后裔(约150年):继承特定祖先基因的概率约为1/64(15.6%)
第10代后裔(约250年):继承概率约为1/1024(0.1%)
第20代后裔(约500年):继承概率约为1/1,048,576(0.0001%)
第80代后裔(约2000年):继承概率约为1/1.2×1024(几乎为零)
这解释了为什么理论上"纯正血统"几乎不可能存在。
以孔子后裔为例,经过80代(约2000年)传承,其后裔继承孔子遗传物质的比例已接近于零,而其他不姓孔的人倒是有可能通过母系传承保留了更多孔子的基因。
同样地,现代中国人几乎都是历史上所有成功将基因传递下来的祖先的后代。
根据遗传学平衡定律,当群体足够大且随机婚配时,各种基因类型的比率会保持稳定。
假设"孔子基因"在当时的中国人中占比为千万分之一,如今中国人口超过14亿,理论上约有1400人携带"孔子基因"。
这说明我们与历史上的名人之间可能存在意想不到的血缘联系。
所以,人与人要相亲相爱,我们就是一家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