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犹太血统就是高贵的象征!我们天生就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优秀!”王雅婷激动地说。
坐在她身边的另外四个女孩纷纷点头附和。
“没错,爱因斯坦、马克思、洛克菲勒......这些改变世界的伟人都是犹太人!”
陈丽娟接着说,“我们身上流着同样的血,凭什么要困在这个小城市里浪费青春?”
短发女孩刘晓敏撩了撩头发:“昨晚我又梦到了那座圣城,耶路撒冷在向我们招手呢!”
家境贫寒的赵小月紧握着移民申请表,眼中闪烁着改变命运的渴望。
年纪最大的李静雯放下咖啡杯,坚定地说:“姐妹们,今天我们就递交申请!从此我们就是要回归祖国的犹太公主!”
五人相视而笑,眼神中满含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她们做梦也想不到,前方等着她们的究竟是什么。
当今世界,中东地区再度燃起战火。
犹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颠沛流离,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大部分时候都饱受排斥和迫害。
但有个地方却很特殊,在河南开封这座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中原古城,犹太人却享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
这里没有人欺负、迫害他们,也没有滥杀无辜。
这里的人们友好、善良,并没有排斥他们。
于是,一部分犹太人就在这里生根发芽,和当地民众和谐共处了将近一千年。
这事要从宋朝说起。
01
当年,北宋时代的汴京城,那可是当时世界的中心。
“万邦来朝,四海宾服”足以形容彼时开封的盛况。这座拥有超过百万人口的超级都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商人和使者。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犹太商团踏上了这片东方大地。
宋朝统治者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迎接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关于开封犹太人的来源,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根据他们自己的记述,先祖大约在十二世纪期间,从遥远的西域地区迁移到了宋朝首都汴京。
一支从波斯出发的犹太商队,经过漫长的旅途,终于来到了这座当时全世界最繁荣的大都市。他们带来了西域特产的精美织物,呈献给宋朝君主。
皇帝见到这些珍贵贡品后龙心大悦,立刻颁布诏令:“入籍中华,遵循祖制,准许定居汴梁”。
这道圣旨彻底改写了这群异域来客的人生轨迹。
这些人自称“一赐乐业”信众。
学者们普遍认为,“一赐乐业”实际上是“以色列”三个字的中文谐音翻译。
本地民众对这些外来者的宗教习俗充满好奇,特别是他们屠宰牛羊时必须去除特定筋络的做法。百姓们就给他们的信仰起了个朴实的名字——“挑筋教”。
这个仪式源于古老的宗教传说。据说犹太始祖雅各曾与天使角力,大腿部位受伤,因此后世子孙食用牲畜时都要将那根筋剔除。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北宋政府为这些犹太移民赐予了汉族姓氏。
赵、艾、李、张、石、金、高这七个姓氏由此确定。
后来张氏家族中分化出一支,改为章姓,形成了“开封犹太八大望族”的格局。
朝廷在赐姓时颇为细致,尽量保持与原有姓氏发音的相似性。比如“列维”对应李氏,“示巴”对应石氏。最为尊贵的赵姓,自然是皇室专用,能够获得这个姓氏,足见当时朝廷对他们的重视程度。
02
这些犹太移民在开封建造了一座礼拜堂,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
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穆斯林极为相似,这座礼拜堂后来被人们称作“清真寺”。
到了明朝时期,这些犹太人受汉文化影响更加深刻。
他们开始崇尚孔孟之道,春秋两季要到文庙参加祭祀典礼。
礼拜寺内设置了“万岁牌”,恭敬地供奉着皇帝的名号。甚至还建立了“祖堂”,专门用于祭拜历代先人。
这些做法在传统犹太教中都是严格禁止的,但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
要想真正融入中华社会,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他们学会了汉语,穿上了汉服,庆祝中华传统佳节。他们与各个民族通婚,血缘关系日趋复杂。
正因为在文化层面的这种认同,开封犹太人才被当地社会真正接纳。
有些人甚至通过了科举选拔,步入了仕途。
还有人干脆皈依了佛教,比如有个法号叫本道的僧人,原本就是犹太后裔。
清朝时期有个名叫赵承基的开封犹太人,堪称他们当中最著名的一位。此人官至大梁道中军守备,可谓光耀门第。
可惜好景不长,开封犹太群体内部开始产生分歧。
主要争论焦点在于通婚政策——根据犹太教传统,应该实行族内通婚,但在中华文化环境下,这个规矩越来越难以坚持。
从1663年开始,开封犹太人口数量急剧减少,整整下降了一半。
1679年,赵氏族人曾经出资重修礼拜堂,试图挽回衰落趋势。
但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开封连续遭受水患,礼拜堂再次被毁。
这一次,再也没有人有能力进行重建了。
逐渐地,这些犹太后裔要么融入了汉族群体,要么改信了伊斯兰教。
人口持续萎缩,宗教意识也日渐淡化。
到了十九世纪初期,他们已经彻底停止了宗教活动。
曾经辉煌的开封犹太社群,就这样静静地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谁也没有预料到,这种平静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彻底打破。
03
中以建交之后,以色列当局开始关注这些“失散的犹太兄弟”。
说起来颇为矛盾,按照以色列《回归法》的严格规定,犹太身份需要通过母系血统来确认。
而开封犹太人受中华文化影响极深,子女身份都是随父亲的姓氏,根本不符合认定标准。
以色列当局经过深入研究,最终做出了一个“特殊”的决定。
被汉化的开封犹太人,认祖归宗困难重重:必须通过以色列官方考核
他们意识到,开封犹太人是拉近以色列与中国民间情感的最佳桥梁。
于是,原本不被承认的“蓝帽回回”,突然间就有了“回家”的资格。
以色列官员开始频繁接触这些群体,效果立竿见影。
这些本来早就失去犹太身份认知的群体,瞬间被激发了热情。
“认祖归宗”的口号响彻云霄,申请移民以色列的人群络绎不绝。
当然,说是宗教感召,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移民发达国家带来的实际利益才是最大的吸引力。
不过,以色列当局在审批过程中也有自己的考量。
对女性申请者开绿灯,对男性却设置重重障碍。
另外,家里有钱、经济条件好的申请者优先考虑,贫困群体就得排队等候,至于等多久,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种差别化政策,让人一眼就能看穿他们的目的。
04
2016年,五个女孩申请犹太身份的事情,让这个话题再次火爆起来。
五名中国犹太裔女孩成功“认祖归宗”,移民以色列的消息传回国内,引发了巨大反响。
王雅婷是五人中最活跃的一个。
在她心里,“犹太身份”不只是优越感的源泉,更是改变命运的救命稻草。
“只要能去以色列,我就能过上真正的富裕生活,”她在日记中写道。
她甚至开始自学希伯来语,虽然学得磕磕绊绊,但她认为这是“血脉觉醒”的体现。
虽然她们说的冠冕堂皇,但大家都能看出来,她们就是想去经济条件更好的发达国家,获得更多的好处,而不是她们声称的什么“血脉”。
经过各种审核和手续之后,五个女孩终于拿到了以色列的入境许可。
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她们在机场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告别仪式”。
办完仪式后,五个女孩相拥而泣,然后坚定地走向了登机口。
她们的父母和朋友站在远处,眼中充满了困惑和担忧。
但女孩们头也不回,仿佛身后的一切都与她们再无关系。
但这五个女孩移民以色列的消息在网上传开之后,当天就引起了一阵轰动。
不过,引起轰动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是她们在机场告别仪式上的那番话,让网友们听了怒火中烧,一度引起全网爆炸。
她们到底说了什么?去到以色列之后,又有什么样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