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9月15日电 (记者 王波)记者从9月13日在绵阳市委党校召开的 “十五五” 时期高质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理论研讨会上获悉,聚焦涪江流域文旅发展的研究成果 ——《涪江流域文旅高质量发展研究》,从会议近百篇征文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7 篇优秀论文。该成果作者、绵阳市政协研究室主任刘仲平应邀参会并作主题发言,其研究深度获多位专家肯定:“历时三年组织百余人深耕次流域文旅发展研究,还形成公开出版的专著,这类成果实属少见!”
多维解读流域文旅:成果、共识与短板
刘仲平从 “多维视角观涪江”“文旅资源分布广”“流域开发前景长” 三大维度,系统介绍了涪江流域文旅资源研究成果。目前,川渝两省(市)已逐步加强对涪江流域文旅资源开发的省级层面重视,区域协同共识初步形成,区域文旅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川渝两地共同支持举办涪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为流域发展凝聚共识;绵阳、遂宁与重庆合川、铜梁、潼南五市区政协联动,联合开展流域生活污水处理视察,以生态保护夯实文旅发展基础;遂宁市已连续主办六届 “涪江艺术节”,打造流域文化 IP;绵阳市则明确提出 “打造涪江流域文旅中心”,强化区域引领作用。
与此同时,涪江流域文旅资源开发也面临亟待突破的短板:文旅资源存在 “高原” 缺 “高峰” 的现象,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核心地标;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难以满足高品质文旅需求;资源分布同质化问题突出,区域特色未能充分彰显;尚未形成能带动整体发展的 “领头雁” 城市,且流域整体营销力度不足,品牌辨识度有待提升。
明确发展目标:四大定位与五项关键举措
针对现存问题,研究成果明确了涪江流域文旅发展的四大核心目标:建设中国次流域文旅发展典范、打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基地、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搭建国际文化交流新载体。
为实现上述目标,研究成果提出五项具体推进措施:将涪江流域文旅发展纳入巴蜀文化走廊建设整体规划,借力区域战略提升发展能级;成立 “涪江流域文旅发展研究中心”,同步建立配套实践阵地,为流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落地载体;提升南向连接通行能力,重点打造区域小时交通圈,推动流域城市 “南向联动、北上协同”,强化交通对文旅的支撑作用;建立完善省域联动发展机制,深化川渝毗邻地区协同,打破行政壁垒;创新文旅产品供给,强化规划与协作衔接,推动流域文旅从 “资源驱动” 向 “创新驱动” 转型。
涪江概况:跨域九地的重要水系
涪江是长江支流嘉陵江右岸的最大支流,其名称源于流域内绵阳市在汉高祖时期曾设 “涪县”。该流域全长 670 公里,流域面积达 3.64 万平方公里,覆盖范围广泛 —— 涉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广元市、绵阳市、德阳市、遂宁市、南充市,以及重庆市潼南区、铜梁区、合川区共九地,为跨区域文旅协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人文读本赋能:《和美涪江》2025年正式出版
除学术研究外,涪江流域人文资源的挖掘与传播也同步推进。2023 年起,绵阳市政协牵头联动涪江流域川渝九地100余名专家,历时两年潜心编撰,完成近 40 万字的涪江流域人文资源读本《和美涪江 —— 涪江流域人文资源撷英》。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梳理流域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展现涪江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5年,该书由绵阳市政协研究室、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绵阳市委党校联合主编,四川悟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编辑,成都时代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刘仲平担任第一主编,王德炎、何华君分别担任第二、第三主编,为涪江流域文旅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参考。
研讨会盛况:川渝130余位专家共话发展
本次 “十五五” 时期高质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理论研讨会规格颇高,汇聚川渝两地多方力量: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胡雯、四川省发改委副主任黄志、四川省经信厅副厅长敬茂明、中共绵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姚永红,以及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孙凌宇、重庆工商大学期刊社社长杨文举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
会上,姚永红、胡雯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阐述研讨会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意义;黄志、敬茂明、杨文举则围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协同、文旅融合等主题作报告。来自川渝两地党校、高校及机关单位的130余名领导、专家参会,围绕涪江流域发展等议题深入交流,共同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