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在一趟从波多黎各飞往波士顿的捷蓝航空航班上,59岁乘务员弗洛伦斯·切森在机舱吸入疑似含有害物质的烟雾后突感不适,随后被确诊为创伤性脑损伤并伴有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而如今,美国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近年来这类“烟雾事件”在航空业日益频发,对机组和乘客的健康构成威胁。当年接诊切森的主治医生、神经科专家罗伯特·卡涅基表示,过去20年里,他已为大约12名飞行员和100多名乘务员治疗过类似病例。
机舱烟雾致空乘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
切森回忆,在准备降落时,她被同事问道“你闻到了吗?”她深吸一口气后答道:“闻起来像脚臭。”话音刚落便感到头晕恍惚,仿佛被下药一般。大约一小时后,飞机折返波士顿途中,一名乘务员突然捂着喉咙冲向机舱后方,声称呼吸困难并开始呕吐,另一人则不得不使用紧急氧气。航班落地后,两名机组人员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其中一人用担架抬下。切森回忆说,当时她的制服和头发都被汗水浸透,嘴里还弥漫着刺鼻的金属味。她感觉自己说话语无伦次,不停重复着:“我这是怎么了?我这是怎么了?”
其主治医生卡涅基表示,这类损伤与化学性脑震荡无异,类似于剧烈撞击后的脑部反应。
上世纪90年代,英国乘务员苏珊·迈克利斯在执勤时接触过机舱烟雾,2013年被诊断出乳腺癌;医生怀疑这可能与她当年的化学暴露有关。2023年,捷蓝航空飞行员安德鲁·迈尔斯在维修测试中吸入烟雾后昏倒,被确诊为化学性神经损伤并失去飞行执照,这是美国法院首次承认“烟雾事件”导致长期健康损害的案例。在欧洲,匈牙利维兹航空一名资深乘务员因频繁上报机舱烟雾被停职甚至解雇。
类似场景也出现在美国民航客机上。今年一架飞往南卡罗来纳州的达美航空航班,在起飞后不久机舱顶端通风口突然涌出大量白烟,乘务员紧急通过广播提醒乘客“用衣物捂住口鼻、保持低姿势”,飞行员随即宣布紧急情况并折返亚特兰大。事发时,机组和乘客一度争相寻找空气,所幸航班最终安全降落。
15年来美国当局已收数千份相关报告
自2010年以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已接到数千份“烟雾事件”报告,多数涉及发动机泄漏的污染空气未经过滤便进入驾驶舱或客舱。现代客机普遍采用“抽气系统”,即直接将发动机压缩空气引入机舱。
▲机舱内弥漫着烟雾 (资料图)
官方文件显示,机舱烟雾常被形容为“湿狗味”“奇多零食味”或“指甲油味”,曾迫使航班紧急迫降,让乘客身体不适,甚至影响飞行员反应。医生指出,症状虽可能转瞬即逝,但也有不少病例留下长期甚至不可逆的损伤。空客和波音均承认,机械故障可能导致润滑油或液压油在高温下汽化,释放神经毒素和一氧化碳等物质进入机舱空气。
然而,制造商和航空公司多年来一再淡化风险,称事件罕见、危害尚不明确,甚至将机组症状归因于时差、压力或心理因素,但内部邮件早在数年前就流露出担忧。
红星新闻记者 王雅林 实习记者 杨诗柔
(来源:红星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