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综合能源服务”成了热词,政策力推、企业扎堆入场,看似一片红火。
但热闹背后,难免有人犯嘀咕,这股热潮是真需求驱动,还是政策催出来的虚火?跨界玩家没有能源基因能站稳脚跟吗?商业模式真的能持续盈利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不妨来一场理性探讨。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的综能服务热全靠政策托底,《“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这些政策一出来,企业才跟着凑热闹,等政策红利退潮,市场就得冷下来。
毕竟能源服务迭代慢,企业真的有那么强的主动需求吗?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但把热潮归因于政策单一驱动,显然忽略了市场的真实痛点。
从成本端看,浙江某电芯企业一年制冷费就达3000万元,墩煌纺织通过综能改造年省400万元,对企业来说,降本增效是实实在在的刚需。
从合规端看,欧盟碳关税即将落地,共享集团四至六成产品出口海外,不做碳足迹管理就可能失去市场,这种压力绝非政策倒逼,而是生存需要。
政策确实是催化剂,比如零碳园区要求可再生能源占比50%以上,让综能服务的需求更明确,但真正支撑市场的,是企业降本和减碳的双重现实需求,这可不是“虚火”能解释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燃气企业、科技公司、房地产商甚至互联网巨头都来做综能服务,行业门槛是不是太低了?
这些跨界玩家没有能源行业积累,会不会只靠概念炒作,搞出一堆同质化的服务,最后要么低价竞争,要么草草退场?
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实际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不同企业的切入点完全不同:宝钢聚焦自身低碳冶炼场景,量身定制能源方案。
阿里、百度靠技术搭建能源服务平台,优化管理效率;正泰安能则依托户用光伏基础开辟新赛道。
而且商业模式也分得很细,高能耗工厂适合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学校医院可选全托管或半托管,中小企业青睐设备租赁,不存在“一刀切”的同质化。
更关键的是,行业已经形成“技术驱动取代资源依赖、场景深耕取代规模扩张”的共识,跨界玩家靠的是技术或场景优势切入,反而丰富了市场供给,而非制造乱象。
还有人会质疑,综能服务的商业模式看似多样,实则暗藏风险,轻资产模式是不是技术门槛太低,容易被复制替代?
重资产模式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万一客户违约或市场变化,岂不是血本无归?
先看轻资产模式,链宇科技的例子很有说服力,它专注于暖通空调系统节能,靠AI算法实现15%的能耗节省。
而单个系统年能源费用200万元以上才接单,这种“精准聚焦+技术壁垒”的打法,不是随便一家企业能复制的。
再看重资产模式,新奥能源给墩煌纺织做改造,从供蒸汽升级到泛能微网,靠长期合同分享节能收益,既绑定了客户,又保障了稳定现金流。
更重要的是,头部企业已经探索出“轻重结合”的路径,用轻资产服务建立客户信任,用重资产投资形成核心竞争力,比如新奥既有设备投资,又有运维服务,兼顾了灵活性和稳定性。
所以两种模式并非非此即彼,只要匹配自身资源禀赋,盈利逻辑是能走通的。
这场思辨下来会发现,综能服务热的背后,既有政策引导的推力,更有企业降本减碳的拉力。
跨界入场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市场细分的必然,商业模式的风险也能通过差异化和轻重结合来规避。
说到底,综能服务不是新概念炒作,而是能源行业从“卖能源”到“做服务”的必然升级,热潮能否持续,关键看企业能否守住“技术核心”和“场景深耕”的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