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校园生活的展开,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开学季,针对新生的诈骗案件时有发生。本期推送为大家梳理校园中常见的网络安全陷阱,教你如何见招拆招。
着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开
新生的诈络安全陷阱,教你如何见招拆招暑
一、防范网络诈骗:别让”馅饼”变”陷阱”
1.兼职刷单:小甜头,大跟头
“每天轻松赚200元,只需动动手指!”这种广告听起来很美,但背后往往是诈骗。刷单行为本身违法,而且绝大多数刷单平台会要求你先垫付资金,最后以“系统卡单”、“任务未完成”为由拒还本金。记住:任何要求垫资的兼职都是诈骗。
2.虚假中奖:幸运女神不会随便敲门
“恭喜你!获得XX节目幸运观众大奖,请点击链接领取!”收到这类信息,先问问自己:我参与抽奖了吗?不请自来的“幸运”通常是骗局,目的就是套取你的个人信息或骗取”手续费”。
3.虚假招聘:警惕“高薪”诱惑
尤其面向应届生的“高薪急聘”“免试入职”,可能是传销或诈骗组织抛出的诱饵。签订合同前绝不缴纳任何费用,并通过企查查等平台核实企业资质。
4.假冒亲属借钱:亲情牌最致命
骗子可能盗用同学或亲友的QQ/微信,借口“急用钱”向你求助。务必通过电话或当面核实,不要轻信文字信息。
5.新生特别提醒:认清这些专属骗局
开学期间,诈骗分子常常利用新生对校园环境不熟悉、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实施诈骗。除了上述常见骗局,请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警惕“假冒学长学姐”推销:可能会有社会人员或非本校学生冒充学长学姐上门推销,通过攀谈拉近关系,以“优惠折扣”、“必备用品”、“帮助完成实习作业”等话术诱导购买商品。这些产品往往质量差、无售后,一旦付款就很难再联系上对方。购买物品请选择学校内外的正规商店超市。
小心虚假“新生群”:一些骗子会设置“某某大学2025级新生群”之类的微信、QQ群。这些群可能由商家、培训机构注册甚至诈骗分子建立,他们可能会以各种名义收取入群费或传递不实信息。务必通过学校官网、官方公众号等渠道确认官方新生群信息。
防范“冒充校方”诈骗:骗子可能会冒充学校老师,联系学生谎称”学费缴纳失败,需要重新缴费”,并提供非官方缴费二维码或银行账号。学校不会通过私人方式要求补缴费用。对自己的隐私要严格保密,遇到此类情况先向辅导员或学校财务处核实。
远离“校园贷”陷阱:诈骗分子会通过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大学生开展贷款业务,以“低利率”、“免利息”为诱饵,或称“校园贷的额度要清零、注销,不注销将会影响征信”,诱导学生贷款。这些最后往往利滚利欠下巨债。树立正确消费观念,拒绝非法校园贷。
反诈口诀牢记心:
不轻信、不转账、不透露,核实信息是关键!
二、个人信息保护:你的信息比你想象得更值钱
在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就是财富——但也容易被盗用。以下两类信息尤其需要保护:
1.身份证号
身份证是办理业务、实名验证的核心凭证。一旦泄露,可能被用于注册电话卡、网贷甚至实施犯罪。
2.银行卡信息
包括卡号、密码、CVV2码(卡片背面后三位)和短信验证码。验证码等同于支付密码,切勿透露给任何人!
安全用卡小贴士:
-不随意绑定免密支付
-不点击陌生链接填写银行卡信息
-定期修改密码。
三、文明上网:你的言行定义了你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大学生更应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守护者。
1.抵制谣言:不做“二传手”
看到惊人消息,先停顿思考:“这是真的吗?”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不盲目转发,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节点。
2.拒绝网络暴力:言语也能伤人
匿名不等于肆意妄为。尊重他人,理性表达,如果遇到网络暴力,记得保留证据并举报。
四、实用防骗工具推荐
1.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
这款官方应用可以有效预警诈骗来电和短信,保护你的财产安全。
2. 牢记反诈专线96110:
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拨打96110咨询;如果被骗,第一时间报警。
总结一下:
网络安全并非遥远的技术话题,它就藏在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分享、每一次转账中。提高警惕、保护自己、文明发言,才能享受更安全、更美好的网络生活。
记住这个简单公式
无法确认身份+非见面沟通+要求转账=诈骗!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排版:甄梓琼
责任编辑:邹清博
审核:胡笳 李文瑞 杨岳
商学院商苑传媒新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