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万达集团再被曝出新增两则股权冻结信息,冻结股权数额合计超94亿元,王健林断臂求生,三年卖了109座万达广场,但还是无法弥补万达集团欠下的巨额债务窟窿。
王思聪位于上海的豪宅也被曝出降价出售,可见当爹的日子不好过,当儿子的也得勒紧裤腰带,“腰斩”之后再“腰斩”,沦为“白菜价”的豪宅还是无人问津。
到底是王公子的要价太高了?还是上海的楼市真的遭不住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套房子本身,它坐落在淮海中路的凯德茂名公馆,是稀有的底层复式,面积足有406平米,还带一个60平米的私家花园。2015年,王思聪以6300万元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随后又砸下两千多万进行装修。
算下来,总计初始成本高达8500万元,当年的设计,走的是十年前最流行的极简奢华风,6米挑高的门厅、5个卫生间、超大的衣帽间,处处彰显着主人的不凡品味和财力。
可问题是,时代变了。
这种极度个人化的设计,在今天的新贵买家看来,已经显得“不够实用”,甚至有些“布局老气”。与旁边热卖的上海壹号院等新盘一比,产品力上的代差显而易见。
如果说设计理念的过时还可以通过改造来弥补,那它目前的物理状态,则直接劝退了大部分看房者。由于长期无人打理,曾经的私家花园已是杂草丛生,室内积灰严重,枯枝遍地,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空楼”的冷清感。
这里缺乏最宝贵的“烟火气”,它不再是一个拎包入住的梦想之家,而变成了一个需要投入巨大时间和金钱去翻新、去重塑的“项目”。对于那些寻求顶级居住体验的买家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减分项。
就算有买家能忍受它的“过时”,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一个更现实、更致命的障碍——看不见的成本。这套房产最大的“硬伤”,在于它的产权性质,它并非登记在个人名下,而是公司产权。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交易过程将产生一笔惊人的税费。
根据规定,公司产权房产交易,买家需要额外承担高昂的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这笔钱到底有多少?估算下来,根据最终成交价的不同,可能在600万到1200万元之间。
我们来算一笔账,假设房子最终以6100万成交,买家除了房款,还得再掏出上千万的税。这样一来,实际的总成本就可能超过7000万。这个价格,在同一个小区已经可以买到产权清晰的房产,何必来接这个盘?
这还没完,除了上述大头,还有增值税、契税、中介费等一系列费用。七七八八加起来,总交易成本能占到房价的10%到15%。标价上的数字,极具欺骗性。
这种复杂的交易结构,彻底打消了潜在买家“捡漏”的心态。大家来看房,或许带着一丝好奇,但一算这笔经济账,都清醒了。这根本不是捡漏,而是高成本“接盘”。
把这套豪宅的困境,放到整个上海楼市的大背景下看,会更加清晰。当下的上海市场,正处于一种极端分化的“冰火两重天”格局。
火的一面,是塔尖上的顶级豪宅市场。某外滩楼盘,备案单价创下了32.68万元/平米的历史纪录。金陵华庭项目,单日热销超过90亿元。像万科高福里这类竞品,虽然总价更高,但凭借更好的地段、更新的产品(全屋智能、会所泳池),照样开盘即售罄。
这些案例说明,市场的钱并没有消失,而是变得极其挑剔,精准地流向了那些具有稀缺性、创新性和确定性的“最好中的最好”。
而冰的另一面,则是疲软的中低端市场。二手房价格指数同比下跌,部分区域跌幅甚至超过10%。整个上海的二手房库存高企,去化周期长达18.4个月,在一线城市中位列最长。
王思聪的这套豪宅,就尴尬地卡在了中间。它既不属于被资金疯抢的“稀缺新品”,其复杂的产权和高昂的持有成本(每月物业费6000元),也无法满足投资客对回报率的要求。上海住宅普遍1.2%-1.5%的租金回报率,进一步削弱了它的投资吸引力。
它就像一个精准踏空所有热点的“个例”,在市场的夹缝中动弹不得。那个“只要是内环豪宅就闭眼买”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房产的命运,往往是其主人选择的折射,这套豪宅的抛售,并非一次孤立的商业行为,背后牵动的是王思聪个人策略的重大转变。
种种迹象表明,他的生活重心和资产配置,正在发生“去国内化”的迁移。他名下的布加迪、劳斯莱斯、宾利等豪车,被发现挂上了东京车牌。他本人也被曝已办理日本移民,与网红女友在东京生活。
甚至有传闻称,他已在东京潮流地标表参道,购入了一套价值15亿日元的大平层。将上海的豪宅挂牌变现,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这背后,或许有其娱乐项目投资面临资金压力,急需现金流周转的考量。
从首次挂牌的1.2亿,到后来的9800万、8000万,再到如今的5200万至6100万区间,价格一路腰斩还多,比他当年的总成本还要亏损超过2000万。如此决绝的降价,更印证了其变现的迫切。
将他的个人选择放到更大的时代背景下,则更具深意。近年来,国内加强对高净值人群的税务监管,而高净值人群增加海外资产配置的趋势也愈发明显。王思聪的行为,恰好是这个大趋势下的一个生动注脚。
当布加迪挂上了东京车牌,上海的这套豪宅,也就必然要被换成流动的现金。它的命运,最终成为了主人告别一个阶段、开启新生活的标志。
尘埃落定之前,这套豪宅的未来仍是未知数,但无论它最终能否售出,其曲折的经历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样本。它戳破了“内环豪宅永不败”的旧神话,也为所有房地产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在一个日益分化和理性的市场中,只有那些真正符合时代需求、交易结构清晰的优质资产,才能穿越周期,保持其价值。而那些带有旧时代烙印、充满瑕疵的“符号”,终将被市场无情地抛弃,静静地在角落里,装满灰尘,不是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