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向为以色列"保驾护航"的美国,这次竟然投票谴责自己的盟友。9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色列袭击卡塔尔事件进行表决。
结果让全世界都大跌眼镜:美国没有使用否决权,15个成员国全票通过了对以色列的谴责声明。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为以色列动用了53次否决权,这次为何破例?
内塔尼亚胡的这步棋走错了什么?是什么让美国不得不"背叛"自己的盟友?
联合国总部大厦里,一场罕见的外交风暴正在上演。
9月11日晚间,安理会会议厅内气氛异常凝重,15个成员国代表围坐圆桌,焦点全在两天前发生的多哈空袭事件上。
以色列出动15架F-35战机,从内盖夫基地起飞,跨越数百公里,直奔卡塔尔首都多哈。目标是一栋看似普通的住宅楼,里面正坐着哈马斯代表团,他们来多哈是为了讨论美国刚提出的加沙停火方案。
这不是普通的军事打击,这是在外交桌上"掀桌子"。
炸弹投下后,楼房瞬间崩塌,6个人当场丧命,其中5名哈马斯成员,1名卡塔尔治安人员。
更让人震惊的是时机选择,哈马斯代表团手里的谈判文件还没翻完页,就被以色列战机的导弹炸飞了。
这种做法彻底激怒了国际社会,卡塔尔总理穆罕默德罕见地使用了"国家恐怖主义"这个词来形容以色列的行为。
阿尔及利亚代表当即要求召开紧急会议,各国代表纷纷表态谴责。
然而真正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最终的投票结果。
当计票器停在15:0时,整个会议厅都安静了几秒钟,所有人都在消化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美国常驻代表多萝西·谢泼德举起了赞成的牌子,没有动用那个她过去几十年里用了53次的否决权。
这在涉及以色列的决议中,简直是天方夜谭。
会后,多萝西虽然重申了美国对以色列的安全承诺,但这种"口是心非"的表态,更加暴露了美国内心的纠结。
一边要维护盟友关系,一边又不得不顾及自身在中东的更大利益布局,美国这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
说美国事先不知情?这话恐怕连三岁小孩都不会信。
要知道,卡塔尔境内就驻扎着美军在中东最大的空军基地——乌代德空军基地。
这个基地配备了世界最先进的防空系统,雷达网密布,连一只苍蝇都难逃监控,更别说15架轰鸣的F-35战机了。
中国代表傅聪在会上的话说得很直白:"如果没有美方的默许,别说以色列的十几架战机,就是一只苍蝇都飞不进卡塔尔。"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外交修辞,实际上却是技术事实。
以色列战机要从本土飞到多哈,必须穿越沙特和巴林领空,这些国家的防空系统同样与美军联网。
整个飞行路径,就像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走了一遭,毫无阻拦。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事后的表态堪称"演技派"。
他一边对卡塔尔表示遗憾,说自己知道消息时已经"于事无补",一边又跟内塔尼亚胡通电话,据说气氛"激烈",批评这次打击"不明智"。
这出戏演得确实精彩,台上谴责,台下支持,美国的双重标准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卡塔尔的处境。
就在几个月前,卡塔尔为了跟美国搞好关系,签下了价值2400亿美元的超级合作协议。
卡塔尔王室甚至大方地送了特朗普一架价值4亿美元的波音747-8豪华客机,特朗普高兴得不得了,当场承诺保障卡塔尔的防务安全。
结果呢?卡塔尔用真金白银和厚礼换来的,不是安全,而是在自己首都上空响起的爆炸声。
这种"血本换爆炸"的荒诞剧情,连好莱坞编剧都不敢这么写。
卡塔尔现在是有苦说不出,既没能力军事报复以色列,更没胆子公开指责背后的美国,只能向国际社会喊冤。
而美国呢?一边收着钱,一边看着自己的"金主"被盟友炸,还得装出一副"我也很无奈"的样子。
这件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盟友体系的真实面目。
在美国的盟友圈里,以色列永远是那个亲生儿子,享受着无条件的宠爱和庇护。
过去几十年里,但凡联合国有针对以色列的决议,美国都会毫不犹豫地举起否决权的大棒。
53次否决,53次"护犊子",这在联合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而像卡塔尔这样的海湾国家,充其量只能算是"收养的孩子",平时出钱出力,关键时刻却要为"亲生儿子"让路。
这次事件最大的教育意义,就是给所有迷信"大国承诺"的中小国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实课。
第一,美国的盟友是分等级的,核心盟友和一般盟友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当两个盟友发生冲突时,美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更重要的那一个,至于其他盟友的感受,那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第二,美国的承诺根本靠不住,说变就变。
今天可以为了你的石油和金钱承诺防务安全,明天就能为了另一个盟友的战略需要而袖手旁观。
第三,在美国的霸权体系下,小国永远是棋子,而不是棋手。
你以为自己是重要伙伴,实际上只是大棋局中可以牺牲的一颗棋子。
看看其他地区的例子就更清楚了。
在欧洲,英国脱欧后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也在经历考验,法国和德国时常对美国的政策表示不满。
在亚太,韩国和日本虽然都是美国的重要盟友,但在历史问题上的分歧让美国也头疼不已。
唯独以色列,无论做什么,美国都会无条件支持。
这种"分等级的盟友关系",本质上反映了美国霸权的内在逻辑。
维持霸权需要盟友,但盟友之间必须有等级,核心盟友享受特权,其他盟友提供服务。
一旦这种等级秩序被挑战,整个盟友体系就可能出现裂痕。
而中东其他国家也在这次事件中看得很清楚,纷纷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外交策略。
内塔尼亚胡这次捅的马蜂窝,蜂群确实还在嗡嗡作响。
这场15:0的全票谴责,看似是对以色列过激行为的集体声讨,实际上却暴露了当前国际秩序的深层矛盾。
说到底,还是实力决定规则,这是国际政治永恒不变的游戏法则。
联合国的谴责声明确实史无前例,但除了道德层面的谴责,实质性的约束力几乎为零。
以色列依然可以继续它的军事行动,美国的军援还会源源不断地流向特拉维夫,中东的局势不会因为一个决议而发生根本改变。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次事件对国际格局的深远影响。
首先,中小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单边依赖的风险。
卡塔尔的遭遇给所有国家敲响了警钟: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极其危险的。
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国家开始寻求多元化的外交策略。
既要与美国保持关系,也要与中国、俄罗斯、欧盟等其他力量中心发展合作,这种"多元平衡"将成为新的趋势。
美国的盟友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当盟友们发现美国的承诺如此不靠谱时,它们自然会开始为自己寻找后路。
欧洲的"战略自主",东盟的"不选边站队",都是这种心理变化的体现。
第三,国际法和多边主义正在面临严峻挑战。
当强权可以无视国际法,当大国可以为了盟友而践踏别国主权时,整个国际体系的公信力都在下降。
这次15:0的投票结果,与其说是国际正义的胜利,不如说是国际体系无力的体现。
谴责是全票通过了,但又能怎样呢?
最后,中国在这次事件中的表态值得玩味。
傅聪代表的发言既有对国际法的坚持,也有对霸权主义的批评,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立场。
这种基于原则而非利益的外交理念,正在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内塔尼亚胡以为自己只是在中东下了一盘棋,没想到却牵动了全球格局的神经。
这个马蜂窝的影响,远比他想象的要深远。
这场看似突然的"背叛",实际上暴露了美国霸权体系下盟友关系的脆弱本质。实力决定规则,这是国际政治永恒的游戏法则。
随着多极化趋势加速,像卡塔尔这样的中小国家将越来越多地寻求多元平衡的外交策略。单纯依赖大国庇护的时代,正在悄悄成为历史。
内塔尼亚胡捅的这个马蜂窝,蜂群确实还在嗡嗡作响。你觉得这场外交风波会如何收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