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也就是今天,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社交媒体上突然官宣:全新小米17系列将于本月发布。他称这将是“小米手机数字系列史上最重大的一次跃迁”,比上代提前了一个月发布。紧接着,雷军转发微博高调表示:小米17系列,产品力跨代升级,全面对标iPhone,正面迎战!
作为国产手机标杆之一的品牌,小米手机能有这样的魄力,这理应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但雷军正式宣布全面对标iPhone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一、高调对标,小米17的正面宣战
小米此次的宣布十分突然,此前外界普遍预期小米将按部就班推出小米16系列,但小米却选择了直接跳过数字16,跃升到17。小米17系列包括三款产品:小米17、小米17 Pro和小米17 Pro Max。这种命名方式与苹果iPhone 17系列完全一致,对标意图十分明显。
卢伟冰毫不避讳地表达了与苹果竞争的决心:5年前,我们开启高端化战略,向最伟大的对手学习,坚定对标iPhone。迄今,苹果依然非常出色。iPhone17系列的成功大家都看到了,但我们依然很有信心,才会同代同级地直面iPhone。为了证明小米的实力,卢伟冰还透露了过去5年小米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人民币,未来5年投入将加码到2000亿人民币。
虽然卢伟冰的言论看起来震耳欲聋,但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社交平台上称赞的评论不多,嘲讽的话语倒是不少。
二、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嘲讽小米17的人不在少数
作为国产手机的标杆品牌之一,小米公开对标苹果本应是一件值得认可的事情,这原本应该是国产手机崛起的一大表现。但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许多网友对此并不买账,甚至冷嘲热讽。话题“小米16改名小米17”迅速登上社交平台的前几名,引发了全网热议。网友们的反应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一部分米粉表示支持,认为这体现了小米的品牌自信和产品实力。但也有大量网友对此表示质疑,甚至嘲讽小米“碰瓷营销”、“缺乏自信”。
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我认为有两点可讲。第一原因是小米17和iPhone 17型号对齐,被指“碰瓷”营销。这次小米直接跳过小米16,而发布小米17,让很多网友认为是刻意“碰瓷”iPhone17。
其实小米此次命名策略调整并非首次,回顾2018年,小米在8周年之际跳过数字7直接推出小米8,当时恰逢苹果iPhone8系列发布之际,同样引发类似讨论。但这次跳过16直接对标17的做法,被许多网友视为过于刻意的“碰瓷营销”,缺乏品牌自信。有网友直言:“名字对标真的太low了,瞬间不想买了!”更有人调侃:“不如直接叫小米18,比苹果还领先一代。”
这种命名上的直接对标,让人一眼就看出了小米的战略意图,但也正是因为太过明显,引发了不少人的反感。
第二个原因是小米这次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这让很多支持国产芯片的用户感到不满。
在美方打压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小米与高通的深度绑定合作关系引发了一些担忧。数据显示,高通公司去年在我国市场足足卷走46%的营收,而仅小米一家就贡献了其中的四分之一。有业内人士打了个比方:“这就像马拉松比赛最后三公里,观众席突然有人给外籍选手递水。虽然规则允许,但总归让自家啦啦队心里不是滋味。”
而在此时,小米选择在这个时候高调宣布首发高通芯片,让那些期待国产芯片能够得到更多支持的消费者感到失望。
四、写在最后
小米17系列尚未正式发布,其真实产品力如何还有待检验。所以有些人对小米17的冷嘲热讽还是要理性一些,毕竟所有的评价还是建立在产品本身,而不是产品之外的个人情感上。小米17系列能否全面对标iPhone 17,这需要市场去佐证。但可以肯定的是,高端化不仅仅是一场命名游戏或者参数竞赛,它更需要品牌自信的建立和用户信任的积累。由此可见,小米需要跨越的不仅是产品层面的差距,更是用户心理层面的那道鸿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