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价格战伤品牌?品牌控价成维权关键,第三方助力破局阿里平台乱象
在电商行业高速发展的当下,价格战早已不是新鲜事。部分卖家以低价为噱头抢占流量、收割利润,消费者看似短期受益,品牌方与厂家却深陷困境——不仅核心权益受损,长期积累的品牌价值也面临崩塌风险。在此背景下,品牌控价成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尤其在阿里这一电商核心平台,如何有效开展品牌控价?控价究竟针对哪些问题?第三方机构又能提供怎样的助力?本文将逐一解析。
一、品牌控价:不止“限低价”,更是权益守护
不少人认为品牌控价只是“不让产品卖太便宜”,实则不然。它本质是品牌方通过多渠道排查侵权、违规销售行为,并开展针对性维权的系统性工作,核心针对两类关键情形:
• 经销商违规低价销售:部分经销商未遵循品牌方或厂家约定的价格体系,擅自压低售价。这种行为不仅直接压缩品牌利润空间,还会让合规经销商陷入恶性竞争,最终打乱整个市场的正常秩序;
• 无授权售假与侵权:未经品牌允许私自开店售假,或冒用品牌商标、官网图片销售劣质仿品的情况屡见不鲜。此类行为不仅分流正规店铺客源,更会因产品质量问题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信任危机,严重损害品牌形象。
二、低价乱价频发:三大根源亟待解决
想要做好品牌控价,首先需厘清低价乱价的成因。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主要源于三方面漏洞:
1. 电商准入门槛低,竞争无序:开网店的技术与资金门槛逐年降低,导致同类产品卖家数量激增。部分卖家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靠“低价冲刺”获取短期流量,形成“你低我更低”的恶性循环;
2. 渠道管控不足,窜货现象突出:品牌对线下进货渠道的监管存在漏洞,部分代理商为追求短期利益,将本应线下销售的产品转移至线上低价抛售(即“窜货”),直接冲击线上既定价格体系;
3. 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尽管打假力度不断加大,但假货带来的高额利润仍让不法商家铤而走险。这些质量不合格的仿冒品以远低于正品的价格流入市场,既扰乱价格秩序,又进一步拉低品牌口碑。
三、阿里平台品牌控价:第三方成高效破局者
针对阿里平台的品牌控价需求,品牌方通常有三种尝试,但效果差异显著,其中第三方控价公司的优势尤为突出:
• 线下渠道自主管理:品牌方可与经销商签订价格协议,实时监管售价,但大经销商旗下往往有多层级小代理,还存在隐性流通渠道,全面覆盖监管几乎不可能,实际效果有限;
• 平台自主投诉维权:通过阿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起线上投诉,要求侵权店铺下架商品或调整价格,这是最基础的维权方式。但多数品牌方缺乏专业的维权知识,对证据收集、流程操作不熟悉,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 借助第三方控价公司:这是当前效率最高、成功率最稳定的方案。第三方控价公司深耕行业多年,熟悉阿里平台规则与维权技巧,能精准排查低价、侵权店铺,高效完成证据固定与投诉发起。不仅能大幅提升维权成功率,还能为品牌方节省大量时间与人力成本,让品牌方专注于产品研发与品牌建设。
对于品牌方而言,品牌控价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长期的市场维护工程。在电商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与其在自主维权中反复试错,不如借助第三方控价公司的专业力量,搭建稳定的价格体系,守住品牌核心权益,为品牌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