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杜金,稍微对国际政治关心的人应该都听过他的名字,这位俄罗斯学者被外界称为“普京的大脑”,也是俄罗斯新欧亚主义的代表人物。
当年他那套理论的核心在1997年出版的《地缘政治的基础》里,这本书在俄罗斯军界、外交部门甚至总参谋部军事学院里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教材。
其观点理论中对于中国的态度相当激进甚至是敌视,然而时至今日,这位“俄罗斯国师”为何改变了?
其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把世界分成两股势力,一边是以美国为首的海权阵营,另一边是以俄罗斯为核心的陆权阵营。
他当时为了构建俄罗斯的安全格局,在亚欧大陆上提出了一系列颇为激进的建议,尤其是对中国的部分,让不少中国人印象极差。
他当时的逻辑是,既然俄罗斯是陆权核心,就必须通过地缘政治手段扩大影响力,在中亚建立起多层次的缓冲带。
而中国在他眼里,当年是潜在威胁,他甚至提出要把中国北部的一些地区划出来,形成“安全地带”,这些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不友好。
不过历史的发展,有时候会让人调转方向。
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尤其是在乌克兰问题和西方制裁的背景下,俄罗斯越来越依赖和中国的合作来维系自身的战略平衡。
杜金本人也有一些思想上的调整,他在近年接受环球时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对中国的看法已经有了根本变化,这个转变和他亲自来中国访问、和中国学者深入交流关系很大。
他说,自己对中国了解越多,就越觉得当年那种将中国视作对手的思路站不住脚。
实际上,这并不是单纯的个人好恶变化,更是地缘格局带来的现实倒逼。
俄罗斯经济受到西方封锁,军事行动受挫,如果没有一个实力强大的伙伴,那么想在全球博弈中维持影响力就很难。
中俄合作在能源、军事、外交上的空间比以往都大,在这种背景下,继续沿用当年那一套对中国的敌意论调,显然是和俄罗斯的战略需求直接冲突的。
当年他的设想深受传统地缘政治学影响,强调用地理位置和势力范围的划分来决定合作与对立关系,这种思路其实在今天已经越来越受挑战了。
中国方面一贯强调合作共赢的外交路线,并不认同所谓“地缘政治必然冲突”的逻辑,这在中俄关系的发展中也体现得很明显。
两国在几十年的相处中,从当年的边境摩擦,到今天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伴随国际形势变化不断调整的结果。
实际上真正影响大国关系的,往往不是地图上的距离,而是政治互信、经济互补和战略需求。
这一点在俄罗斯近年的对外政策调整中很清楚,中俄通过上合组织、金砖机制等多边平台深化合作,这种模式对冲了西方国家团结一致对俄施压的力量。
过去他代表的那一类俄罗斯战略思想,对中国的防范心态很重,这让中俄关系一度存在不少潜在的互信障碍。
但今天,面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全面遏制,中俄在安全、经济、外交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
俄罗斯在能源贸易上向中国倾斜,中国在全球治理议题上也不断支持多极化,这种互补性让两国都有动力去淡化历史上的分歧。
杜金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俄罗斯精英阶层对这一现实的接受。
当然,他的核心理论“新欧亚主义”并没有改变,他依然强调俄罗斯在欧亚大陆的中心地位,但如今这种中心地位的设想更多是和中国的合作,而不是对立。
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在坚持独立自主外交原则的前提下,推动和俄罗斯这样的陆权大国合作,同时也保持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平衡,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课题。
从目前来看,杜金的表态,至少在舆论层面为中俄关系的进一步稳定提供了正面信号。
地缘政治不是铁板一块,国际关系也不是零和博弈,不同文明和制度的国家完全有可能找到相互支持的契合点。
正如中国所倡导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化解这种历史沉疴的方法之一。
杜金的变化,提醒我们不要被历史上的固定印象绑架眼光,国际关系里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今天的中俄合作,正是在共同利益驱动下自然形成的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