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5日),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迎来澳大利亚墨尔本西里士门小学的39名小学生,他们将与结对小伙伴一起上课,参与机器人烹饪,制作酒酿元宵,体验水墨扇画……感受中国课堂的与众不同。
上午,在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校园,来了一群身穿橘黄色T恤的学生,他们是来自澳大利亚西里士门小学的学生。在报告厅,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合唱团带来歌曲《Try Everything》,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拉近彼此的距离。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曹海永致欢迎辞,他说:“欢迎澳大利亚师生来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这对增加国际交流对拓宽学生视野、增进文化理解,有着重要意义”。西里士门小学校长Trevor Strolla先生随后感谢长小的热情接待,并对两校未来深入合作十分期待。在互赠礼物环节中,长江路小学赠予澳方一幅独具特色的“AI博物馆大道图”,融合科技与人文,象征两校友谊与创新精神的结合。西里士门小学则回赠了一幅由学生创作的精美画作,展现了澳方学生的艺术才华与学校的美育成果。
据一项调查显示,过去十年,普通话在澳大利亚大受欢迎,学习普通话的学生人数占语言总注册人数的19.6%。当地教育部的一份新报告显示,超过91,000 名学生正在学习普通话。澳大利亚西里士门小学是一所英中双语学校,学校采用英中双语教学,每周三天英语教学,两天中文教学,课程涵盖数学、汉语、书法等。这次来南京的研学队伍中,不少学生从4、5岁开始学习中文。11岁的maggie,学习中文已有7年,中文名叫孟美琪,在美术教室,她跟着大家一起学习在扇子上作画,还写下了三个字“啥都顺”。她说:“我觉得很有趣,我在这画上‘啥都顺’,意思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我想去明城墙、博物馆,希望在南京学更多中文。”
为了迎接这些小留学生的到来,长江路小学提前安排了学校学生和他们结为搭档。得知同伴孟美琪第一次来南京,搭档任安妮早已用心备好礼物、规划行程。“我给她准备的是一条手链,还有一个发卡。这个手链上面的小挂坠是我们中国国宝熊猫,这个发卡就特别有古香味。我今天下午带她去我们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个地方,第二天带她去参观博物馆。”任安妮说。
在随堂上课中,澳大利亚的学生们跟着自己搭档走进不同的班级体验不同的课程。体育课上,大家一起绕着操场跑操,然后四人一组进行50米的训练;语文课上,跟着朗读唐诗宋词;劳动课上,大家利用烹饪机器人进行厨艺大比拼。
12岁的唐雷得目不转睛的看着烹饪机器人,在老师的指导下,放入红枣、小元宵、酒酿等食材,不一会一锅传统美食酒酿元宵就煮好了。唐雷得一边品尝一边说,中文为他打开认识中国的大门,而美食则让他爱上中国文化,“澳大利亚很多中国人,我很喜欢回去跟别的中国人说话。我想学习中文,因为我可以去中文的饭厅,我觉得中文的食物是很好吃的,我喜欢吃小笼包、饺子、面条和今天的酒酿元宵。”
从2014年开始,长江路小学就和西里士门小学结成姊妹校,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与往来。西里士门小学曾多次组织学生来长小研学,去年暑假,长小的孩子们也走进西里士门小学的课堂。在接下来一周内,39位小留学生将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课余走访南京名胜,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还会和中国家庭进行深入交流。“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科技赋能,金陵寻味’,澳大利亚小学生走进我们的课堂,感受中国校园生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校园科技元素。同时,中澳学生共同参与‘机器人烹饪’互动项目,感受长小校友钱东奇先生支持下的科技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创新。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中华文化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完成中国特色小吃的制作,也让他们感受到中国艺术的美感。通过活动,澳大利亚的孩子们感受南京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享受着中国文化的熏陶。”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校务委员赵昌竹说。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沈杨 林若瑄 彭航 通讯员/张思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