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寻常的欧洲周末,阳光斜洒进庭院。
屋主悠闲地端着咖啡,狗子在草坪上打滚,一台银灰色的机器人正安静地在草坪上穿梭,把刚长起的青草修剪得整整齐齐。
如果不说,你可能会以为这是某个欧美科技公司的新品。
事实上,它来自一家中国初创企业Mammotion。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台割草机器人并不便宜,售价高达两三千美金,顶配甚至接近5000美金。
可即便如此,它还是在亚马逊德国、法国、美国等市场冲上了销量榜首,成为爆款。
这背后站着的人,是前大疆高管魏基栋。
一个离开巨头、投身创业的技术宅,凭借一台割草机器人,悄然占领了欧美人的庭院。
要理解为什么割草机器人能成为爆款,得先搞清楚草坪在欧美家庭中的特殊意义。
在中世纪的欧洲,草坪象征着财富与权力,贵族们修剪整齐的草坪,不仅是生活美学,更是地位的象征。
后来,随着中产阶层崛起,草坪逐渐普及,成为几乎所有家庭的标配。
在美国,甚至有人调侃:“没有草坪,就不像住在美国。”
然而,草坪的浪漫外衣下,藏着巨大的现实负担。
首先是钱。请园林工人上门修剪,一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动辄上千美元,对很多家庭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再是时间。哪怕买了手推式或者骑乘式割草机,也离不开主人亲自操刀,一到周末,别人可以去旅行、去聚会,而有些家庭却要推着机器在草地里来回奔波。
更微妙的,是那种无形的社会压力。在不少州,草坪不能任由杂草疯长,如果放任不管,轻则被罚款,重则可能遭到邻居的侧目,就像你把垃圾堆在楼道里,既碍眼,也被视为“不体面”。
所以草坪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它是体面、身份与生活美学的象征,但同时也是不小的麻烦。
人们既想要整洁漂亮的庭院,又渴望从繁琐的维护中解放出来,正是这种张力,给了割草机器人崛起的空间。
创始人魏基栋是个典型的“技术宅”。
大学时,他就常年活跃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赛场,硕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后,加入大疆,成为研发经理。
那几年,大疆凭无人机风靡全球,他也在其中吸收了顶尖的技术训练与工程思维。
但2017年,他选择辞职创业,成立松灵机器人。
第一次创业,他盯上了“停车AGV”,一种能自动把车搬进停车位的机器人。
创意很酷,可现实残酷:停车场需要软件、车库设施、运营管理多方配合,仅靠单个AGV难以落地。
结果,公司资金紧张,几乎要撑不下去。
关键时刻,他带着团队刹车转向,押注机器人底盘。
机器人底盘,是一切移动机器人的核心,定位、导航、避障,全靠它来支撑。
当时市场刚起步,但魏基栋看到了未来。
很快,松灵的底盘产品打开局面,2020年出货量国内第一,营收过千万。
有了现金流和底层技术,他决定再搏一次:成立Mammotion,切入割草机器人赛道。
割草机器人市场并不是新鲜事,上世纪90年代,欧洲厂商就推出了“埋线式”机器人,需要在草坪里提前埋好边界线。
问题是,埋线繁琐,拐角处容易卡机,体验差强人意。
多数厂商依然选择走低价路线,寄希望于量大取胜。
Mammotion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它没有去和传统厂商拼价格,而是直接把自己定位在高端市场。
它的割草机器人不需要提前埋线,开机后就能自动定位,像是在自家草坪里装了一个导航系统,遇到花坛、石头、泥地时,也不会傻乎乎地卡住,而是像懂事的园丁一样绕开。
甚至,它还设计了一项颇具想象力的功能“草坪打印”。
用户只需在手机上画个图案,机器人就能把图案精准割在草地上,让一块普通的草坪,瞬间变成一幅独属于主人的作品。
这意味着,Mammotion卖给用户的,并不仅仅是一台机器,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必再把周末浪费在琐碎劳动里,取而代之的,是轻松、优雅,甚至带有一点艺术气息的庭院时光。
Mammotion懂得硬件只是起点,品牌要赢,还得抓住用户心智。
为了打开欧美市场,Mammotion并没有按传统硬件公司的套路来,而是用了更聪明的打法。
他们先在 Kickstarter 上试水,给最早的一批支持者开出高达五成的折扣价,结果一上线就炸了锅,首日筹资就突破百万美元,不仅拿到了资金,更赢得了口碑。
接着,他们把目光投向社交媒体。
在 TikTok 上,呈现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种治愈的生活场景:机器人在草坪上安静地来回,主人手里捧着咖啡,宠物在一旁晒太阳。
这种画面很快戳中欧美中产的心。
而在 YouTube 上,他们则走专业路线。
找科技博主做测评,用数据和实测画面,把“机器人割草和人工割草的差异”讲得清清楚楚,打消用户的顾虑。
最后在 Facebook 上,他们干脆自己运营社区。
几万个用户聚在一起,晒草坪、聊经验,甚至交流如何设计草坪图案,久而久之,Mammotion不只是一个品牌,更像是一个“玩家圈子”。
从融资到社交,再到社区经营,Mammotion卖出的,不只是机器,而是一种升级版的生活方式。
欧洲市场相对好啃,美国却是另一回事。
草坪动辄上千平米,比欧洲家庭大出几倍;院子里坡地多、没有围栏,和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对机器人的定位和行走都是挑战。
再加上草种更硬,像高羊茅、黑麦草这种品种,对刀片的损耗极大,不是随便一台机器就能应付。
更关键的,是美国人根深蒂固的DIY文化,他们习惯自己推着割草机把活干了,觉得这才算“生活”。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割草机器人在美国的普及率始终徘徊在2%左右。
但Mammotion没有退缩,2023年,他们推出 LUBA 2 AWD,专为大草坪和复杂环境设计:能爬坡,能过砂石地,不怕高草。
售价高达4999美元,却依旧卖爆。更拿下《TIME》“2024年度最佳发明”。
这证明,即便是最挑剔的美国用户,也认可了中国品牌的新路径。
割草机器人只是一个符号。
更大的意义在于,中国制造正在重新定义与世界的关系,不再是低价替代品,而是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这是魏基栋的胜利,也是中国制造第二曲线的缩影。
未来,或许更多的欧美家庭,会在自家草坪上,享受到来自中国的“私人园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