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言
堂堂英国驻美大使,上任不到一年就因为跟臭名昭著的爱泼斯坦关系太铁而被火速开除,这事儿已经够让人掉下巴的了。
更绝的是,这位政治生涯戛然而止的外交官,在收拾行李走人之前,竟然还要朝着媒体扯着嗓子喊话,硬是把中国也拖下了水。
家里出了丑事,临走还要怪邻居,这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编辑:AJY
家里出了丑事,怎么还要怪邻居中国?
这事儿还得从爱泼斯坦说起。
这个名字在西方政界,基本就是"权力黑幕"的代名词,谁沾上谁倒霉。
曼德尔森偏偏就一头撞在了这块铁板上,而且撞得还挺狠。英国外交部收到爱泼斯坦遗物副本后发现,这位大使不光给爱泼斯坦写过生日贺信,在信里还亲切地称呼对方为"最好的朋友"。
光这个还不算完。
更要命的是,2008年爱泼斯坦第一次因为性犯罪被起诉时,曼德尔森竟然还在邮件里给他出谋划策,甚至建议这个罪犯运用《孙子兵法》来对抗司法调查。
这下子性质就彻底变了。
说是"交友不慎"还能勉强糊弄过去,可教唆犯罪嫌疑人对抗法律,这就不是品行问题那么简单了。英国首相斯塔默本来还想保他,前一天在议会里还公开说对曼德尔森"充满信心"。
结果第二天证据一甩出来,立马就变了脸。
24小时内从"充满信心"到"火速解职",这变脸速度连川剧都得自愧不如。说到底,这就是一场典型的政治止损操作,丟车保帅,避免引火烧身。
可最让人费解的是,这位因为个人品行问题栽跟头的外交官,临走前竟然还要拉中国垫背。
就在收拾行李的时候,曼德尔森突然对着媒体高声"警告"美国,说什么中国赢得科技战会让西方生活"天翻地覆",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
家里出了丑事,这时候还有心思操心别人家的事,这逻辑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政客遇到麻烦就拿中国说事,这招为啥总好使?
其实曼德尔森这套操作,在西方政坛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西方政客一遇到麻烦,第一反应就是拿中国说事。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深层的制度性原因。在当前的西方政治环境下,对华强硬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政客们必须表演强硬,否则就会被政敌扣上"通中"的帽子。
前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的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
这位在任时绝对的对华鹰派,天天叫嚣要在芯片等关键领域"卡中国的脖子",可一卸任就变了个人。她在2025年8月的一场公开活动上坦言:"试图阻止中国是愚蠢的行为。"
更有意思的是,她还抱怨说自己2023年访华时去了趟上海迪士尼,结果回国后就被共和党议员猛烈批评,说她"对华软弱"。
雷蒙多对此大为不解,近乎抱怨地反问:"一座游乐园怎么就损害到我们的国家安全了?这太荒谬了!"
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在西方,理性的对华声音正在被政治环境给压制。
政客们在台上必须表演强硬,下台了才敢说真话,这种现象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曼德尔森也是如此。
在被任命为驻美大使之前,他还是个相对务实的"对华理性派",多次公开批评英国保守党政府没有与中国保持理智沟通,说这是"战略性错误"。
可一坐上大使位置,屁股决定脑袋,立马就变成了"中国威胁论"的传声筒。
现在因为个人丑闻要下台了,又想用炒作"中国威胁"来转移注意力。
这种把中国当作政治救生衣的做法,说白了就是一种经典的政治公关伎俩:当自己深陷泥潭时,就赶紧在远处点一把火,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嘴上说要封锁中国,身体却很诚实地要合作
可现实往往会狠狠打脸那些光说不练的政客。
一边是政客们声嘶力竭地渲染"中国威胁",另一边却是各国对中国合作的真实需求。
就拿英国自己来说,斯塔默政府正指望着靠和中国的经贸合作来缓解经济困境,财政大臣里夫斯还算过一笔账,重新和中国接触可能给英国带来10亿英镑的收益。
可另一方面,英国又在科技领域跟着美国围堵中国企业。
比如要求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卖掉英国晶圆厂的股份,这种操作不光把潜在投资者吓跑了,也让英国错失了参与中国科技发展的机会。
这种既想赚中国市场的钱,又怕美国骂"对中国太软"的矛盾心态,在西方政客身上暴露得明明白白。
雷蒙多卸任后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她说当她走遍世界,尤其是在非洲和东南亚时,发现那里的电信基础设施"基本都是中国的"。
原因很简单,她自己也承认:"因为它们更便宜,但质量一样好。"
这句话从一个前美国商务部长嘴里说出来,比任何长篇大论的分析都更有说服力。
它揭示了一个根本性的事实:当西方政客还在为意识形态口号争吵不休时,全球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做选择。
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是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具体方案,而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
这盘大棋,到底谁在下?谁又赢了?
说到底,曼德尔森的临别赠言,不过是一个输光了政治筹码的人最后的"掀桌子"动作。
虽然难看,却也让人看清了一些真相。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喜欢把复杂的国际关系简化成零和博弈,仿佛一方的成功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
但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在于合作共赢,而不是相互对抗。
中国的发展,从来不需要谁的许可,也不会因为谁的反对而停止。
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奇迹,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始终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道路的正确性。
当一些西方政客还在沉迷于冷战思维的时候,世界已经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那些妄图通过"拉帮结派"来孤立中国的野心,只会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显得不自量力。
终有一天,那些现在还在挑动冲突、错失合作机遇的人,会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
而那些选择理性对话、务实合作的国家和人民,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笑到最后。
这盘大棋,从来就不是谁输谁赢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的智慧选择。
结语
曼德尔森这出闹剧,说白了就是一场政治表演,既改变不了中国发展的趋势,也挽救不了他个人的政治声誉。
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那些真正致力于发展和合作的力量,必将战胜制造对立和冲突的政治投机。
面对这样的政治操作,你怎么看?西方政客的"中国牌"还能打多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