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9月22日至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杭州召开。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长期扎根保护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与实践交织的中国路径。本期走进卧龙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大熊猫国家公园
竹子,作为大熊猫喜食的“口粮”,维系着这一珍稀物种的生存命脉。 科学家们指出,抢救大熊猫要双管齐下,不仅要提升人工繁殖技术,还必须守护好它们赖以生存的“口粮”。
从野外救回后圈养的大熊猫母子
守护“国宝”生境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竹林的生态环境面临挑战。20世纪70年代起,岷山山系和卧龙所在的邛崃山系先后发现冷箭竹成片开花枯死,受影响面积占当时该地区竹林总面积的95%以上。全国由此拉开抢救大熊猫的序幕。
部分竹林枯死的景象
大熊猫栖息地跨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2021年10月起,我国为加大保护力度,划定总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分散的栖息地串联成片,为这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筑牢生存屏障。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对卧龙大熊猫生境展开调查,涵盖原始生境、不同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及人工林等5种类型,评估生境植物群落结构以及主食竹资源,为保护策略制定提供科技支撑。
生态专家与管护人员深入保护区考察,观测竹林生长状况
科研人员符庆成、黄金燕利用无人机观测竹林
“竹食性”生存挑战
大熊猫作为罕见的竹食性物种,无论野生个体还是人工圈养个体,99%的食物来源都是竹子。但大熊猫因消化系统效率较低,每天需消耗12公斤至38公斤竹子,竹林的完整性与稳定性至关重要。
专家介绍,大熊猫的常用食谱涵盖20余种主食竹,偏好的核心竹种主要有冷箭竹、拐棍竹和箬竹等,分布海拔从700米到3500米不等。春夏季节,大熊猫会像人类追求美食一样,优先取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竹笋。随着气温沿山势由下而上逐步转暖,竹笋也从低海拔向高海拔依次萌发,大熊猫便“逐笋而居”,这种行为被称为“撵笋”;进入秋冬季节,大熊猫的食物则转为以竹叶和竹茎为主。
这一依赖特定竹种与季节性迁徙的生存模式,也让大熊猫的生存高度受制于竹林状况:一旦竹子资源减少或竹林出现碎片化,大熊猫的觅食范围将被压缩,进而导致营养不良、繁殖率下降等连锁问题,甚至可能导致种群衰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显示,竹类资源一旦被破坏,恢复约需20年至30年。守护卧龙的竹林,不仅是守护大熊猫的 “餐桌”,更是守护这一物种延续的生态根基。
大熊猫喜食的冷箭竹
科技赋能竹林“体检”
科研人员深入卧龙大熊猫主食竹生长区域,常年观察竹子的生长情况,制定出科学护竹措施。
过去,保护区管护人员监测竹林全靠人力,效率极其低下。如今,科学家们用现代科技给竹林装上了“智慧之眼”。
从事生态学专业的符庆成博士一边操控无人机,一边向记者介绍:“无人机搭载高清相机与激光雷达飞越山岭,就像配备了‘透视功能’的‘空中侦察兵’。高清航拍图能快速锁定竹林分布范围与具体竹种;激光雷达则能穿透竹林,精准测量竹林的高度、密度等,甚至连竹叶的疏密程度都看得一清二楚。”
据了解,科研人员借助无人机定期为大熊猫的“粮仓”做“体检”,进而评估竹林生长状况与潜在风险,帮助保护区提前制定大熊猫食物保障预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卫华表示,将运用天空地一体化技术手段,全面掌握不同类型主食竹分布格局,深入研究竹子生长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竹子开花风险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保护修复措施,从根本上确保大熊猫“口粮”安全。
大熊猫主食竹生态区的碳通量塔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五一棚野外观察站
实地观察与数字监控相结合
谢震霖撰文/摄影
责任编辑:王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