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题:北国红菇娘暖了这个秋
新华社记者李欢
9月北京,北京人民剧场排练厅,鼓点骤起,急促如命运敲门。八个年轻姑娘挽着手臂向前迈步,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在练功服上洇开深色的印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国家京剧院重启革命历史题材京剧经典《北国红菇娘》,已排练两个多月。
该剧以1938年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英勇投江的事迹为蓝本,创排于1995年,如今再度回响于新的舞台。
“宁死不降!”
呐喊声迸发而出,似乎穿透了八十七年的时间,1938年的江水,骤然涌至2025年的北京。
1938年秋,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挽臂投入乌斯浑河,其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年轻的仅13岁。
同样年轻的演员们正在重现这个故事,又一群二十出头的姑娘,在排练厅里重新“走回那条河”。
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几乎每天都在排练厅。30年前,她就是台上的“安顺福”。现在看年轻人排练,她的嘴唇跟着动,手指在膝盖上打拍子。
“戏是要言传身教的,光看录像学不到精髓。”袁慧琴感慨道,“看见这些年轻人站在舞台上时,不由想到当年自己在创排中受到老艺术家的教诲,京剧艺术就是这样传承下去的。”
她突然站起来,走到几位青年演员跟前。“台步不对。”她说,“后面有鬼子追着,不能走小碎步,你这像是在逛公园。”她自己做了一遍,脚步沉稳,踏得地板发响。“要把程式化表演拍松了。”她说,“就算是女人,打起仗来也是一样,战争没有性别之分。”
姑娘们跟着学,一开始还带着传统戏的勾脚面,慢慢就放开了。“现代戏难也难在这儿,程式化表演与生活化表达,一切为塑造人物服务。”袁慧琴说。
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一有空就会来排练现场。排练时,他的笔尖在本子上沙沙作响。待到排练间隙,他便把众人召到身旁,摊开那本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这个用词是不是可以再调整一下,这样更好些”,出身编剧的他带着团队推敲一个词的轻重,一个音节的缓急。
戏无技不惊人。“京剧一定以经典的技艺吸引人,观众进了剧场是要‘看玩意儿’的,所以我们需要保留经典唱腔,去设计编排使其依旧能够吸引人。”导演徐孟珂说。
老唱腔得留着,还得往深里挖。剧目唱腔设计韩光的任务是为新加的13-15段唱腔谱曲:“与其说是创新,更准确地说,是如何与保留的那些唱腔融合,让听众听不出来哪个是新写的。”
排投江戏时,最安静。直至鼓点像雨点一样砸下来,八个人挽着手往前走。
“点名之前,停三秒。”导演说。然后在一片寂静中,声音响起来:
“安顺福——”“到!”“胡秀芝——”“到!”“李凤善——”“到!”……
每个“到”字都像石头扔进水里,在排练厅里荡开一圈圈波纹。每点一个名,空气都要停一下,“像是在说再见。”饰演冷云的姜美伊说。
有时候这场戏排完了,整个组还静着,没人说话。姜美伊说,她仿佛看到冷云就站在她面前,看着那条江,也看到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最后一次联排结束。袁慧琴擦擦眼睛——她看见演安顺福的姑娘抱着孩子,动作和她三十年前很像:“观众走进剧场来看这场戏,看到的是满台的青年演员,更多的是看到这种精神气质。我希望孩子们把他们的青春活力留在舞台上,感染观众。”
“此次复排启用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文艺工作者,他们朝气蓬勃、技艺精进,充满创造力。我们努力搭建专属舞台,助力他们成长,也为京剧注入青春力量。凭借这样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与热爱,国粹艺术才能真正传下去。”王勇说。
红菇娘历经风霜,年年红透山野。剧目将于9月18日正式公演,经夏末的雨水浇灌,到时候红菇娘也结出果实了。(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