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重施工、轻技术”,从“补齐短板”转向“主动布局”。
当前,中国通信建设市场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各类大大小小的建设公司遍布其中,它们在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通信项目中发挥着作用,共同推动着通信行业的基础建设进程。
然而,在这一庞大的市场体系中,由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分别打造的专业建设公司却显得独树一帜,它们凭借与运营商体系深度绑定的优势、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深厚的行业积淀,成为了通信建设领域不容忽视的核心力量。
本文所聚焦和描述的对象,正是这三家隶属于运营商体系下的专业建设公司,中通服建设有限公司、中国联通省级通信建设体系以及中移建设有限公司。
在中国数字基建从“规模扩张”向“质效并重”转型的关键阶段,通信建设专业化力量已成为承载“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推动5G-A与算力网络深度融合的核心支撑。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已建成5G基站459.8万个,千兆网络能力端口超过3053万个,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算力基础设施规模突破300EFLOPS,其中超60%的核心基建项目由上述三大运营商旗下的专业化建设主体承接。
在这一背景下,三大建设公司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化崛起路径,中通服建设则凭借“专业运营+海外拓展”模式,在复杂环境建设与国际市场中建立壁垒;中国联通省级建设公司聚焦经济发达区域与垂直行业,打造定制化解决方案优势;中移建设依托“建设+维护”协同体系,构建全国性资源调度能力;这些差异化选择不仅决定了各自的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也共同塑造着中国通信基建的质量高度与全球竞争力。
需要指出的是,三大运营商体系内除专业建设公司外,还布局有诸多重要的设计类主体,如中国电信旗下的中国通信建设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联通旗下的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旗下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不过这些设计公司并非本文讨论重点。
“适度超前”下的路径选择
通信建设市场是一个规模庞大且极具活力的领域,“适度超前”早已成为中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基调。从“十四五”规划提前收官,通信业的发展逻辑已从“补齐短板”转向“主动布局”。
在这片市场中,无数施工中小企业星罗棋布,它们活跃于各类小型通信项目,从社区网络铺设到局部通信线路维护,都有它们的身影,为通信网络的末梢覆盖贡献力量。然而,这片市场竞争态势极为激烈,由于入局门槛相对不高,参与者众多,导致僧多粥少的局面,各企业不得不为了有限的项目资源展开激烈角逐,这也使得行业整体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多数企业在微薄利润中艰难求存。
尽管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微薄,但通信建设作为国家数字基建的根基,始终是重点发展领域。在这之中,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旗下的专业建设公司,凭借与运营商的深度绑定,天然熟知运营商网络建设需求与规划,在通信建设领域优势尽显,无疑是网络建设的中流砥柱,承担着众多大型、关键通信基建项目。
其中,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电信集团在重组上海、广东、浙江等6省实业重点业务资产的基础上发起设立的企业,并于同年12月8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通信行业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生产性服务类企业。作为中国最大的电信基建服务集团,其旗下拥有超过100家专业子公司。
中通服建设有限公司正是这众多专业子公司中的一员。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目前是广东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专业子公司,而广东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又是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从而建立起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对中通服建设有限公司的间接控股关系,中通服建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5.5亿元,总部位于广州市越秀区。
在业务布局上,中通服建设下辖32家分公司,业务范围覆盖全国33个省级区域,并辐射港澳地区及海外的东南亚等地。这种“集团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混合模式,核心在于兼顾“技术超前”与“市场超前”,使其在通信建设领域拥有独特优势。
在营收方面,2025年上半年,中通服建设母公司中国通信服务三大业务板块均保持向好态势。其中,电信基建服务收入382.72亿元,同比增长1.6%;业务流程外判服务收入223.83亿元,同比增长1.0%;应用、内容及其他服务收入162.84亿元,同比增长11.7%。
中国联通旗下虽未设立全国性建设集团,但省级通信建设体系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广东联通通信建设有限公司为例,在广东联通的体系下发展,其股东为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依托联通集团的资源支持,各省级建设公司聚焦经济发达区域与垂直行业。
目前,广东联通通信建设有限公司承担了众多关键项目,成为算力密集区的“建设尖兵”。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近三年广东联通在农村地区累计投资数十亿元,建设5G中频及900M网络基站超2万个,实现全省2万个行政村无线网络100%覆盖、乡镇及以上区域5G网络连续覆盖,这些建设成果背后,广东联通通信建设有限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面向数字低空应用场景和“海洋强省”战略需求,广东联通建成覆盖珠三角地区的卫星地面基准站系统和全国首个5G海洋专网,这其中也凝聚着广东联通通信建设有限公司在复杂场景下的建设攻坚成果。
中移建设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移动旗下专业从事通信、信息及相关行业建设综合一体化支撑服务的大型国有企业,前身为铁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于2003年3月25日成立,由中移铁通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注册资本1.1亿元。
在中国移动“全国性网络覆盖”战略下,中移建设承担起网络建设的核心执行任务。其业务涵盖通信网络建设、技术服务与维护、创新技术应用等多个领域,拥有覆盖全国31个省市的项目团队。在市场竞争中,依托中国移动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与资源优势,中移建设在中国移动内部项目招标中具有显著优势。例如在中国移动2025-2026年通信工程施工服务(传输管线)集中采购项目中,中移建设中标项目数达172个,整体中标份额约23.7%,折后中标金额接近32亿,呈现断层式领先。在外部市场,凭借自身通信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信息系统集成一级等多项顶级资质,以及持有超百项专利的技术实力,积极参与其他运营商部分项目及政企客户项目,如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广电等企业建立工程合作关系。
在市场份额方面,以中国移动2025-2026年通信工程施工服务(传输管线)集中采购项目为例,中移建设优势显著,在31个省份/专业公司均有项目落地,中标项目数达172个,整体中标份额约23.7%,折后中标金额接近32亿,呈现出断层式领先的态势。可以说,中国移动选择“中移建设+中移铁通”的协同模式,本质是为了适配“全国性网络覆盖”的超前需求。
告别“重施工、轻技术”
事实上,随着“双碳”目标深化与“人工智能+”行动落地,中国通信建设行业正彻底告别“重施工、轻技术”的传统路径,迈入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数据显示,2024年三大运营商建设主体的技术投入占比均突破20%,专利数量年均增长率稳定在15%以上,从悬崖基站施工机器人到AI基站布局算法,从400G全光网部署到国产化基站研发,技术创新已成为重构行业竞争力的核心变量。
同时,通信建设的价值边界正从“物理网络搭建”向“算力+应用+节能”一体化服务延伸,2024年三大主体承接的绿色算力基建项目同比增长40%,PUE值低于1.2的超大型数据中心占比达35%,专业化公司已成为运营商推动数字经济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跃迁的关键纽带。在这一进程中,三大建设主体依托差异化的技术布局,形成了互补共生的技术生态,共同定义通信建设的“技术新范式”。
其中,中国电信旗下的中通服建设,以“复杂环境攻坚”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两大技术支柱,在行业中树立标杆。截至2025年,中通服建设累计拥有140项专利,数量居三大主体之首,其中5G基站节能技术、光缆自动铺设设备等专利直接服务于高难度场景建设。
技术自主可控是中通服建设的另一核心竞争力。在5G基站研发中,其联合中国电信研究院推出“全自研”方案:自研小基站体积较传统产品缩小30%,适配边缘计算场景;自研UPF设备转发时延降低至1ms;更关键的是,针对“缺芯”卡脖子问题,中通服建设攻克国产DFE芯片和大带宽射频收发芯片的集成应用,实现5G单模pRRU 100%国产化,同时突破国产化CPU基站底座与加速卡技术,完成基带单元BBU全国产化替代。
在光纤网络升级这一“数字新基建命脉”领域,中通服建设的技术突破同样具有行业里程碑意义。其参与研发的业界首个小型化三模OLT光模块,集成10G-PON、25G-PON、50G-PON三种模式,解决50G-PON演进中“多代技术不兼容、重复部署成本高”的痛点,该模块已完成第三方测试,计划2026年规模化应用,将推动我国万兆光纤网络普及速度提升30%。此外,中通服建设还通过跨界合作放大技术价值——与中国联通的5G共建共享中,其主导制定共享基站施工标准,实现NSA向SA平滑演进,累计节省投资超千亿元;在海外市场,其在亚太、中东承接的EPC总承包项目,将“中国建设技术”转化为“中国建设标准”,2025年上半年母公司中国通信服务海外收入达21.51亿元,同比增长8.7%,技术输出成为新增长极。
中国联通“集团统筹+省级实施”的分布式架构,让省级建设公司成为技术适配“区域化、场景化”的核心载体。以广东联通通信建设为代表的省级公司,虽专利数量(12项)少于同业,却在垂直行业技术转化、算网融合场景落地中形成独特优势,其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技术广度”,而在于“场景适配度”。在广东美的路劲隽樾府室分集成项目中,广东联通通信建设团队采用AI辅助设计技术,通过BIM模型模拟信号覆盖效果,优化室分天线布局,将工期缩短30%,同时使信号覆盖率从95%提升至99.2%,完美适配智能制造的低时延、高可靠需求;在上海临港数据港项目中,其部署的400G全光骨干网,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川渝地区8毫秒超低时延互联,单位算力建设成本下降25%,成为算力网络“深度覆盖”的标杆。
这种场景化技术能力,依托中国联通算力投资的倾斜持续强化,2025年中国联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550亿元,其中算力投资同比增长28%,省级建设公司直接受益,广东联通通信建设2025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35%,数据中心相关项目占比达40%,首次超过传统通信工程占比,业务结构从“网络建设”向“算网融合”加速转型。为打通算网融合“最后一公里”,中国联通还创新提出“AI工程、数据工程、集成工程”三大工程化方法论,通过“云网算数模用安”全要素集成,构建从数据“采、洗、标、测、用、评”的完整流水线。
作为中国移动“全国一体化”建设体系的核心,中移建设以施工技术智能化为突破口,构建起“规模效率+技术深度”的双重优势。截至2025年,中移建设累计拥有73项专利,覆盖智能施工设备、网络优化技术等关键领域,其研发的“悬崖基站”施工机器人已在四川派墨公路规模化应用,该机器人可搭载500公斤级设备在70度陡坡作业,解决高风险区域基站建设“人难进、效率低”的痛点,将单基站施工周期从15天压缩至7天,同时降低高危作业风险40%。
在深圳空芯光纤商用工程中,中移建设进一步攻克3KM超长连续布放、超低损耗熔接(<0.5dB)等技术难题,创造全球商用光纤最低损耗纪录,为6G前传网络的“微秒级”传输奠定基础,该项目仅用十昼夜就完成25.32公里光纤铺设,215人次24小时轮班的“铁军先锋”模式,既体现规模优势,更彰显技术支撑下的效率突破。
技术创新的深度还体现在产业级解决方案的突破上。2025年8月,中国移动紫金研究院发布的中移云枢AI+5G新型工业网络产品,直击传统基站“算、网、控”割裂的行业痛点,通过5G无线化重构工业控制网络,结合云边端协同架构,将工业控制时延压缩至15ms以内,不仅满足汽车焊装、电子制造等高端场景的实时性需求,更实现多产线多点协同控制与跨系统业务融合。
从三大建设主体的技术实践可见,通信建设告别“重施工、轻技术”带来了“技术-场景-价值”的深度耦合,中移建设以技术创新放大规模优势,中通服建设以技术突破攻克复杂难题,联通省级建设公司以技术适配深耕垂直市场。这种差异化的技术路径,共同推动通信建设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不仅支撑运营商“适度超前”的建设目标,更为数字经济智能化发展筑牢基础设施底座。
专业化做深:铸就通信强国基石
回望我国通信强国的不断深入,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规模复制,而是“各擅所长”的分工协同。三大运营商建设公司基于自身定位,形成“全域-区域-技术”的三维分工体系,共同支撑起中国通信网络的“广度、深度、高度”。
在相关专家看来,当前,通信业正迈入“3.0时代”,5G-A商用、6G预研、算力网络深化、低空经济崛起,些趋势不仅不会削弱专业化分工,反而会推动分工体系向“更精细、更协同”演进,让三大主体在各自赛道上强化优势。
比如中移建设与华为、中兴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下一代施工技术;中通服建设构建“通信+新能源”生态,与光伏、储能企业合作推进绿色基建;联通建设联合互联网巨头,打造智算中心“设计-运维”全生命周期服务——这种生态化分工,打破企业边界,让技术、资源、场景深度融合,推动通信建设从“工程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型。
然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也面临着现实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对企业能力的考验,也是分工体系优化的契机。技术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需要三大主体在“创新”与“盈利”间找到平衡,国际市场的地缘政治风险,需要专业公司不断推进本地化合作,通过技术标准输出增强话语权。
同样,作为运营商的 “亲儿子”,在市场竞争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在内部协同方面,如何与运营商其他部门高效协作,避免出现资源分配不均、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关键。在外部竞争中,尽管有运营商资源支持,但面对其他通信建设企业的激烈竞争,需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站在2025年回望,中国通信建设已从“跟跑者”成长为“引领者”,这一跨越的核心,是专业化分工的持续深化。当5G-A推动网络进入“智能时代”,6G开启“空天地一体化”新场景,算力网络成为数字经济的“血脉”,这种分工体系将不再只是“支撑力量”,而是成为中国通信业参与全球竞争的“脊梁”。
采写:党博文
制图:曙念
编辑:博文 晓燕
指导:辛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