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辽阔的草原深处,一场源于传统、面向现代的奶制品产业转型正在悄然发生。距离边境线仅15公里的阿拉坦敖都嘎查,两代牧民以坚守与创新,不仅让传统奶香飘出新味道,更探索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晨曦微露,杭盖草原尚笼罩于薄雾之中,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查干伊德代表性传承人义乐呼已经在满族屯乌兰河传统手工奶制食品店车间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动作娴熟地用木勺刮下凝固的乌日莫,把奶豆腐脱水、晾晒,浓郁醇厚的奶香仿佛在讲述着这项技艺背后的岁月与匠心。
“传统工艺是我们的根,无论如何都不能丢。”义乐呼语气坚定地说。随着时代发展,掌握传统奶食品制作工艺的人日益减少。作为非遗传承人,义乐呼肩负着传承与发扬的双重责任。多年来,她积极赴各地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制作水平,并毫不保留地向周边牧民传授技艺。2019年,在政策扶持下,义乐呼新建了300平方米的奶食品制作车间,空间变大了,但她仍坚持古法制作,并创造性融合古老工艺与现代需求,产品既延续传统风味,又贴合现代消费偏好,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自家奶牛产的奶,质地非常好,再搭配上用牛粪火来制作,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保持更传统、纯正的味道。”义乐呼的儿子、兴安盟乌兰河奶制品有限公司法人青格尔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传统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注入了蓬勃的新生力量。青格尔作为一名“90后”大学毕业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依托奶食品制作车间及周边草原宿集的辐射带动,积极探索“研学+体验+民宿”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路径。
“我是闻着奶香味长大的,妈妈坚守的老手艺不能断在我们这一代手里,现在来草原旅游、研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把制作体验融入民宿和行程,让天南地北的人尝到、做到,这样他们记住的不仅是味道,更是文化和故事。”青格尔骄傲地说,“现在,我们车间能制作出奶豆腐、乌日莫、黄油、奶皮子等十几种品类丰富的奶食品,一年销量在30万元左右。”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母子二人始终不忘带动周边牧民共同致富。她们不仅长期关心周边贫困户的生产生活,还为牧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就业机会。“多亏了义乐呼老婶和她儿子,办起了这个企业后,手把手教我们做奶制品,增加了收入,现在家里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了。”满族屯满族乡阿拉坦敖都嘎查牧民白图雅感慨道。
凭借着精湛的奶食品制作技艺及带动牧民致富所作出的贡献,义乐呼被评为“奶食品制作带头人”和“晓景计划”致富带头人,并在盟内外多项比赛中屡获殊荣。2024年,义乐呼还被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畜牧业工程与技术系聘请为传统乳制品制作技能大师。如今,义乐呼依然带着她制作的奶食品积极参加全国各地食品展销会,不断提升地方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当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更让人们看到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无限可能。(高天润、王思茹)
来源:科右前旗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