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溧水区石湫街道上方村,一棵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巍然屹立,枝繁叶茂。它不仅是村里的“活化石”,更是上方村的精神象征,见证着这个村庄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蜕变。
今年5月,上方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这块“国字号”招牌背后,是上方村探索出的一条乡风文明、社会治理与产业融合协同共进的发展新路子。
银杏文化润民心
乡风文明绽新颜
走进上方村,有着1800多年树龄的高大古银杏树首先映入眼帘,被列为南京最年长的古树名木,相传由孙权母亲栽种。村民们在树枝上系上红绿丝带祈福平安,这一延续数百年的传统,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4岁的村民张德金像往常一样来到树下,他告诉小溧:“天热了大家都爱来乘凉,闲了也喜欢在这儿说说话。村里的老一辈都能说出关于这棵老银杏树的故事。”
近年来,上方村以银杏精神为引领,将文化认同转化为文明建设的动力。村口打造了银杏文化广场,每逢传统佳节,这里热闹非凡,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常态化举办,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
村里的主干道、活动广场、庭院墙绘都以银杏元素为设计主题,通过“银杏树下话家风”“银杏讲堂”等活动,将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生态保护等理念深植人心。
乡风文明的提升,不仅让村容村貌大变样,更让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村里环境好了,文明墙绘随处可见,大家也慢慢养成文明习惯,乱扔垃圾的少了,邻里互助的多了。”村民刘金娣笑着说。
治理创新惠民生
服务升级暖人心
在上方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民薛和香正在办理医保业务。以往需要“群众多跑腿”的麻烦事,如今靠“数据多跑路”就能轻松解决。“以前办医保得去镇里,现在村里几分钟就能办好,大部分材料网格员线上就处理好了,特别方便。”薛和香感慨。
在上方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们正在为老人理发、配餐。近年来,上方村聚焦民生需求,建成集党群服务、养老、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并配套步道、广场、宁小蜂驿站等设施,打造“实用型”空间。通过夯实阵地建设,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织就一张覆盖全年龄段的民生保障网。
产业融合发展
传统现代相辉映
在上方村,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体现在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村里深耕传统农业,推动红薯粉丝、茶叶等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以“玉龙粉丝”为例,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生产、加工和销售,将手工粉丝打造为区域知名品牌。2024年,上方村粉丝总产量突破10万斤,产值达120多万元。“在合作社带动下,粉丝不愁卖,我家每年制作800多斤粉丝,能多赚近2万元。”有着40多年粉丝制作经验的村民李昌许笑着说。
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上方村还积极拓展新兴产业。村庄以“田园观光、生态旅游”为定位,打造葫芦坝自然村特色景区,发展昆虫主题文旅项目。昆虫邮票博物馆、主题民宿、休闲茶吧等设施一应俱全,年均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110余名村民就业。收藏有2万余枚邮票的昆虫邮票博物馆去年营收超500万元。
“我们的博物馆不仅是科普园地,更是倡导友好型生态环境的示范基地。”馆长王牧介绍,“未来希望通过打造人与昆虫和谐共生的场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从千年银杏树下的文化传承,到现代化的便民服务;从手工粉丝的传统技艺,到昆虫博物馆的科普课堂,上方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响。
2024年,上方村村民人均收入达4万元,村集体收入388万元。这个曾经的普通村庄,如今已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和江苏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
上方村党总支书记卢旭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银杏文化为魂,不断挖掘其内涵和价值,打造更多文化品牌和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记者 |陶红 沈科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