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今年62岁,平时身体挺硬朗,就是总觉得肚子胀,有时还隐隐作痛。家人劝了好久,他才去做了人生第一次肠镜检查。检查前,他一直忐忑不安,担心是不是得了什么大毛病。
几天后,医生拿着报告微笑着说:“王大爷,您的肠镜结果很不错,有三项特别关键的指标都正常,这说明您的肠道基本没什么大问题。”
王大爷这才松了口气,可心里又犯嘀咕,做了这么复杂的检查,结果只看三项就能判断肠道健康吗?到底是哪三项,这么重要,自己却一点也不清楚?
你知道肠镜报告里,医生口中的那“三项”到底指的是什么吗?
一、真正能说明肠道状态的是这3项
1、第一个关键项是“粘膜光滑,无溃疡、无充血水肿”
肠道的粘膜是最外层覆盖的一层“保护膜”,它直接和食物残渣、肠道菌群接触。正常情况下,这一层表面应该光滑、颜色均匀,没有破损。
如果肠黏膜出现粗糙、溃疡、充血或水肿,往往提示肠道存在炎症或其他疾病。例如慢性结肠炎患者,肠镜下常可见充血肿胀的黏膜,有时表面还会有糜烂或者小溃疡。
2018 年中国消化内镜学会发布的一项基于 2 万例肠镜结果的多中心数据分析显示,肠黏膜表面光滑且无病变的人,5 年内发生进展性肠病的风险明显低于黏膜已有炎症改变的人。
这一指标的意义在于,它是最直观、最早期的健康信号,无需复杂计算,医生用肉眼就能判断。
2、第二个关键项是“回盲部开放,阀门结构清晰”
回盲部位于小肠末端与大肠起始端的连接处,中间有一个阀门样结构,叫作回盲瓣,平时的功能就像一道闸门,防止大肠里的食物残渣和细菌反流进小肠。
如果回盲瓣结构模糊、畸形,可能是长期炎症、手术后改变或先天性问题造成的。阀门关闭不全,不仅影响消化吸收,还有可能引起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导致腹胀、腹泻等症状。
回盲部状态是维护肠道双向屏障功能的重要一环。
3、第三个关键项是“未见腺瘤性息肉,未见扁平型病灶”
腺瘤性息肉是一类具有癌变潜力的良性肿瘤样增生,尤其是直径超过 1 厘米、绒毛状结构或细胞异型性明显的,更容易向结直肠癌发展。
扁平型病灶往往更隐蔽,不突出于肠道表面,需要医生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报告,全球约 85% 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经过数年逐渐演变而来,而扁平型病灶的恶性转化速度往往比隆起型息肉更快。
所以早期发现、及时切除这些病灶,对预防结直肠癌至关重要。数据显示,如果在肠镜检查中确认没有腺瘤性息肉和扁平病灶,那么未来 5-10 年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会显著降低。
这三项指标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肠道的健康状况。对于医生来说,这三项既直观又有效,因为它们涵盖了结构的完整性、功能的正常性以及病变风险的评估。
对普通人来说,如果体检报告中这三方面都正常,基本可以判断肠道状态处于较健康水平,但仍需继续通过规律饮食、适量运动和定期复查来维持良好状况。
二、问题还不只在于项目内容,还有检查过程的质量控制。
肠镜的价值,是建立在它能完整、清楚、准确地看到肠道各个部位的基础上的。如果过程质量不高,哪怕报告里写着各项都正常,也不能完全放心。
质量控制的核心是保证检查能够按照标准完成,包括肠道准备、检查范围、观察时间、记录方式和医生的操作水平。
肠道准备是基础环节。肠道里需要没有残留的食物和粪便,这样镜头才能看清楚黏膜细节。准备不到位,就会出现可视范围受阻,比如镜头被泡沫或残渣遮挡,部分区域无法判断。
有的细微病变直径只有几毫米,被遮住就完全找不到。国际消化内镜组织提出过肠道清洁评分体系,越高代表清洁越好,而肠道清洁不足会直接导致漏诊率上升。
检查范围必须覆盖标准部位。肠镜要从肛门进入,沿整个结肠前进到最尽头的小肠开口的位置。这一过程必须保证没有遗漏部位,特别是弯曲或狭窄的地方。
如果没有达到全程检查,就算前面部分正常,也不代表整体都是健康的。
观察时间也是关键。检查过程中,医生在退出镜子时需要一边缓慢、一边仔细观察,确认所有黏膜表面都检查到位。
有研究表明,退出时间过短会导致发现病变的几率明显降低,尤其是一些小而扁的病灶,需要在退镜的过程中耐心辨认。
记录方式同样重要。肠镜检查需要拍摄关键部位的照片或保存视频,以便日后对比或进行质量核查,这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一部分。照片不仅是证明检查完成的凭证,还能让其他医生在必要时进行复核。
质量控制还包括对医生的培训和持续考核。医疗机构通常会有内部质控标准,比如要求年度内一定比例的复核,统计各医生的病变检出率,对低于平均水平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改进。
这样才能保证整体检查质量水平处于安全标准之内。
肠镜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当时的诊断结果,还影响未来的健康管理。高质量检查能尽量减少漏诊,从而避免一些严重疾病被延迟发现。
只有检查过程和结果都可靠,报告的价值才真正成立。
三、报告没写异常不代表没问题
报告的结论部分往往很简短,很多人只会看这几行字,如果没看到“异常”两字,就安心地以为一切正常。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么单纯,肠镜检查的价值取决于整个过程的质量和医生的判断。
报告的总结,只是把检查中观察到的情况用医疗术语简要记录下来,其中包含的内容和医生看到的全部细节并不完全一样。
报告没有写异常,并不一定代表肠道健康到完全没有风险。有些病变在检查时可能处于非常早期,外观不典型,医生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发现。
还有的变化非常细小,必须配合高质量的肠道准备和足够仔细的观察才容易被检出。如果这些条件不满足,影像范围内可能没有显著异常,但并不排除有微小的病变被遗漏。
有些慢性问题在肠镜上不会马上表现出来,比如一些结构功能障碍或暂时性变化,可能在不同时间段表现不同。某次检查没看到异常,不代表未来不会出现问题,也不代表近期症状完全与肠道无关。
正因为如此,医生会根据个人风险因素、家族史、症状表现等综合判断是否需要缩短复查周期。
一些人会忽略医生口头的补充说明,只拿到纸质报告就自行解读。
检查本质上是一种筛查工具。在医学中,没有一种检测方式能保证零漏诊,目标是尽量减少这种概率,让结果对健康管理有足够的参考价值。
普通人在理解报告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它是一个阶段性的健康记录,而不是永久有效的健康证明。医学检查是静态的记录,而人体是动态的系统。
面对报告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应及时向检查医生当面询问,由医生结合过程细节和个人情况进行解释。这样才能真正用好检查结果,把它变成健康管理的有力依据,而不是单纯的一纸安心符。
结语:
肠镜报告就像是一本“健康日记”,写得漂亮不代表故事永远没有转折,空白页不等于什么事都不会发生。懂得报告背后的含义,关注检查过程的质量,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本日记。
别让“未见异常”变成放松警惕的借口,把它当作一个继续守护健康的起点。认真准备、选对医生、按时复查,让这本日记越写越平安,比什么都踏实。
参考资料 [1]吴俊嶺,牛景昊,孙刚.用于肠镜报告解读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效果评价[J].临床误诊误治,2024,37(07):79-8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