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锤”西贝,消费者“站队”,预制菜信任危机炸锅了
娱客馆
9月12日晚,罗永浩直播回应预制菜风波,随即获得了90%网友支持;西贝则在全国多地邀请媒体进后厨直播,试图自证清白。
但现场暴露的问题反而成了“翻车现场”:18个月保质期的海鲈鱼、冷冻鸡汤、预制西兰花……再叠加本就“贵且一般”的口碑,西贝的危机公关最终没能扭转风评,反倒把自己推到了舆论风暴眼。
这场“罗贝大战”,看似是餐饮圈的品牌互怼,实则是对“定义权”和“叙事框架”的争夺。
一边是贾国龙高举“标准合规”大旗,连夜开放后厨、发布42页公开信,试图用行业标准说服消费者;
一边是罗永浩精准拿捏舆论节奏,把个人体验迅速上升到“透明化”“知情权”的公共议题,高举“消费者利益”大旗,直接变成“群体代言人”。
在这场较量中,西贝其实处于绝对劣势。
一来是行业对预制菜的定义本就模糊,二来是西贝自身在品控和定价上的短板早就被消费者诟病。
媒体报道,西贝厨师长承认部分菜品隔夜,厨房负责人一边否认预制菜,一边熟练撕开包装好的配料……这让贾国龙本想争夺话语权的努力,反而成了网友眼里的自证“尴尬”。
罗永浩能在这场舆论大战中占尽上风,绝不是偶然。他的“对线风格”由来已久,套路清晰:
站在“弱者”的立场,精准捕捉大众情绪。
早在2011年,他因西门子冰箱门无法关闭问题,直接带着冰箱砸到总部,点燃千万家庭的“维权共情”;2014年直播怼王自如,用专业拆解的方式,把个体争议升维到“行业评测公正性”层面。
善于把“小问题”放大为“公共议题”。
2024年“小作文事件”,他为董宇辉发声,把职场矛盾升华为“企业管理伦理”“公平正义”。这次对西贝,罗永浩直接把“贵和不好吃”背后的隐忧,上升为“预制菜透明化”与“消费者知情权”。
18个月保质期的海鲈鱼、各种添加剂的配料表,他当众念出来,直击网友心底的“食品安全焦虑”。他一再强调,自己并不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预制菜装新鲜卖”,呼吁立法明确标注。
舆论风向就这样被他牢牢把控,甚至不少餐饮圈大佬都承认:老罗这次“踩在了大多数人的情绪点上”。
回头看西贝,贾国龙其实做了很多努力,第一时间组织媒体进厨房,开放菜单、后厨直播,试图用“标准流程”自证清白。但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是“合规=信任”的年代了。
舆论专家一针见血:企业的生死关键不是“对错”,而是“能不能让消费者信”。
西贝这次最大的问题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过去多年来高举“新鲜食材”旗号,但在定价、品质和透明度上的落差,早已埋下隐患。当危机到来,靠标准流程、合规证据,已经很难赢得信任。
罗永浩提出的“建议西贝请他当首席体验官,直播参观中央厨房”,其实给了西贝一个绝佳公关机会。
如果西贝敢于放下对抗、主动开放,让外部意见领袖参与监督,或许能重塑信任。但现实是,西贝过于“自说自话”,忽视了消费者的真实关切。
其实,这场大战的本质,是餐饮行业“标准化”与“消费者信任”之间的矛盾。
餐饮老板们力挺贾国龙,是因为预制菜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是行业未来的趋势。但大众要的只是“我花的钱值不值,吃得健康放心”,而不是被“标准化”掩盖的真相。
西贝的“贵”,不是不能贵,而是贵得“不值”,更怕贵得“不透明”。预制菜并非原罪,关键在于是否告知消费者、是否对得起价格、是否保障安全。
罗永浩这次“锤爆”西贝,其实是用流量和情绪,把行业“灰色地带”晒在阳光下。
这场预制菜风波,不是一次简单品牌对抗,而是一次行业信任体系的公测。
对于企业来说,仅仅满足“合规”已经远远不够,只有真正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用透明和真诚换取信任,才有可能走得长远。
对于消费者,与其在评论区站队互骂,不如关注“预制菜是否透明标注”“行业标准如何完善”。
罗永浩之所以能赢得90%网友支持,不只是因为他对线能力,而是他踩准了这届消费者对“信任”的极度稀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