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制定发布《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GB/T46278—2025)国家标准,这一举措在推动个体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助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与多重价值。
个体工商户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极具活力与韧性的群体,如同毛细血管般广泛分布于城乡各地。它们不仅是百姓日常生活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在繁荣市场经济、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的信用评估模式主要依赖企业的财务报表、固定资产抵押等要素。个体工商户由于经营规模相对较小,财务制度不够规范,且普遍缺乏可供抵押的不动产等固定资产,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对其信用风险进行精准评估,进而导致个体工商户在申请贷款时面临重重阻碍。这不仅限制了个体工商户的资金融通,制约了其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经营水平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活跃度与创新发展动力。
《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国家标准的出台,正是顺应了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都为个体工商户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次信用评价指标国家标准的发布,是对这些政策要求的具体落实,通过标准化的手段,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微观基础,将个体工商户纳入更加科学、规范的信用评价框架之中。
该标准也契合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在需求。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信用体系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统一、规范的信用评价标准有助于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信用信息壁垒,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个体工商户作为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用信息的标准化评价与共享,能够提升市场交易的透明度与信任度,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注入新活力。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该标准的实施有助于开发和提供更贴合个体工商户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往,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对个体工商户信用状况的精准评估手段,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时往往较为谨慎。如今,依据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金融机构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个体工商户的信用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金融产品,如推出额度合理、利率优惠、还款方式灵活的信用贷款产品。这将有效扩大个体工商户贷款规模和覆盖面,提高贷款精准性和便利度。例如,一些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信用评价结果,为信用等级较高的个体工商户提供更高额度的贷款,且在审批流程上予以简化,实现贷款的快速发放,满足个体工商户“短、频、急”的资金需求。
在政府部门实施分型分类精准帮扶以及推进“个转企”工作中,该标准同样发挥着重要的标准化支撑作用。通过对个体工商户的信用评价,政府部门能够清晰地了解不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对于信用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个体工商户,可以在政策扶持、项目推荐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对于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个体工商户,即“个转企”的对象,信用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其在企业注册登记、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享受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降低其转型升级的制度性成本,加大“个转企”探索力度,鼓励、支持、引导个体工商户持续健康发展。
《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国家标准的发布与实施,是我国推动个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信用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破解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激发个体经济活力,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案例汇编】
【专家观点】
【信用案例】
【工作进展】
【值得收藏】
编辑:源源
校稿:昊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