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18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前段时间,王阿姨总觉得右脚发凉、麻木,一开始没太在意,以为是年纪大了血液循环差。
可几天后,脚趾竟然变色发紫,吓得她赶紧去了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原来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再拖下去,甚至可能面临截肢风险。
医生感叹道:“很多人以为脚只是‘走路的器官’,其实脚上的异常,往往是身体在发出‘预警信号’。”
脚,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从脚的温度、颜色、皮肤状态,到疼痛、麻木、抽筋等症状,很多全身性疾病都可能通过脚表现出来。别小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很可能隐藏着严重的健康问题。
1. 脚凉、脚麻、走路易累——要警惕血管堵塞
如果你经常感觉脚发凉、麻木,尤其一走路就酸胀、疼痛,甚至走一段就得停下来休息,那很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作怪。
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血管逐渐变窄甚至堵塞,导致腿脚供血不足。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该病患病率超过10%,且多发生在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患者身上。
严重时,患者脚趾发紫、发黑,皮肤溃烂不愈。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发展为下肢坏疽,最终不得不截肢。
提示:如果你走路100米左右腿就酸痛,休息几分钟后缓解,这就是典型的“间歇性跛行”,需尽快就医,进行血管彩超等检查。
2. 脚趾变形、脚底溃疡——可能是糖尿病在悄悄“啃脚”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糖尿病足就是其中最严重的一种。
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会损伤神经和血管,导致脚部知觉迟钝甚至丧失,一不小心磨破了皮也察觉不到。伤口感染后很难愈合,严重时会发展成坏疽、骨髓炎。
中国糖尿病足的年发生率约为6%~10%,其中约20%患者最终需要截肢治疗。更可怕的是,糖尿病足一旦发生,5年内的死亡率高达50%。
提示:糖尿病患者若出现脚底发麻、皮肤干燥、脚趾畸形或脚底溃疡,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干预。
3. 脚肿、脚重、鞋子越穿越紧——留心心脏和肾脏出了问题
如果你发现鞋子突然变紧,尤其早上还好好的,傍晚脚踝就肿起来,可能与你的心脏或肾脏功能有关。
心衰患者因血液回流不畅,常出现下肢水肿;而肾病综合征则因蛋白大量流失,导致体液渗入组织间隙,也会引起下肢浮肿。两者的共同特点是:按压小腿或脚踝凹陷不易恢复。
提示:持续性脚肿不容忽视,尤其伴随乏力、气短、尿少等症状时,应尽快检查心肾功能。
4. 脚抽筋、走夜路易摔——或是缺钙或神经病变惹的祸
很多人以为脚抽筋就是“着凉了”,其实,电解质紊乱、维生素D缺乏、神经病变等都可能引发脚部抽搐。
尤其是老年人,如果经常夜间抽筋、双腿无力、行走不稳,有可能是周围神经病变或帕金森病的前兆。有研究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5%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
提示:如果你反复无故抽筋,尤其伴随脚麻、刺痛感,要及早进行血钙检测和神经功能检查。
5. 脚变色、发紫、发黑——别忽视可能是血栓或严重感染
有些人冬天脚容易发紫,以为是寒冷导致。可如果是一只脚明显变色、温度降低、伴随疼痛,那就要警惕深静脉血栓或急性动脉栓塞。
这类疾病发作突然、进展迅速,若不及时处理,血流中断时间过久,会导致组织坏死。
同时,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脚部的小伤口也可能引发严重感染,出现发黑、溃烂,甚至败血症。
提示:一只脚突然发凉变色、剧烈疼痛,千万别硬扛,要立刻就医。
6. 脚底长疣、起泡、脱皮——警惕病毒感染或真菌侵袭
脚底长小肉粒样突起,有可能是跖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脚趾缝发白、脱皮,常见于足癣(俗称“香港脚”)。
虽然这类问题不至于危及生命,但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传染给家人,或反复发作、加重病情,造成持续不适。
提示:对于反复脱皮、瘙痒、异味等脚部问题,建议前往皮肤科检查,避免自行使用刺激性药物。
7. 指甲颜色变化,可能暗藏肝病、贫血或甲状腺异常
脚趾甲变黄、变厚,很多人以为是“灰指甲”,但这背后也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长期贫血或肝脏疾病的早期表现。
有研究指出,肝硬化患者常出现“白甲”现象,即指甲大部分变白,仅指尖保留粉红色;而缺铁性贫血则可能导致指甲变薄、易裂,甚至出现“匙状甲”。
提示:如果脚趾甲出现颜色异常、质地改变,伴有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应尽快进行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查。
医生提醒:脚的问题,往往是全身病的“报警器”
很多人以为脚部问题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实际上,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最容易暴露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问题。
医学界常说:“脚好,人才好。”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衰等,早期都可能在脚部找到蛛丝马迹。
做好这4件事,守好“健康之足”
每天洗脚、检查脚,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防止小伤口被忽视。
穿合脚舒适的鞋子,避免长期压迫脚趾,减少摩擦。
控制三高、管理好血糖,这是预防各种脚部并发症的根本。
定期体检,特别是心血管、神经系统、肾功能等项目。
结语:
脚虽在身体最下方,却是健康的重要“信号塔”。别再忽视脚上的小变化,或许正是身体在向你“求救”。从今天起,给自己的双脚多一点关注,也许就能提前发现大问题,守住一生的健康。
参考文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健康口腔、健康体魄”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中国医师协会糖尿病专家共识(2023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