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阿里、京东、美团纷纷布局硬折扣超市,这一现象引发不少人关注,同时也催生了诸多疑问:“天天低价” 是不是噱头?会挤垮社区小店和农贸市场吗?会不会重蹈外国品牌水土不服的覆辙?
这些疑问道出了大众对新消费模式的担忧,为解答这些困惑,本文将围绕大众关心的核心问题,结合硬折扣超市的运营逻辑与巨头优势,展开理性分析,助力读者看清这一零售新趋势背后的真相。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巨头喊的‘天天低价’,是不是先勾着人来,等大家离不开了就涨价?毕竟以前也见过不少‘低价噱头’。”其实还真不太一样。
硬折扣的核心是“长期低价不低质”,靠的不是临时促销,而是实实在在的成本控制,比如直接对接工厂或产地的F2C模式,砍掉中间批发商的差价。
还有规模化采购把单品成本压到最低,加上极简装修、自助结账省人工,整套体系下来,利润率本身就只有1.5%-5%,比传统商超低多了。
要是随便涨价,本来就是冲低价来的顾客肯定跑,巨头现在抢市场的关键期,不会犯这种傻,而且它们的数字化选品能精准控制库存和损耗,成本稳得住,也就没必要靠涨价赚钱。
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有人担心:“他们这么开店,社区小店和农贸市场不就被挤垮了?到时候想买点灵活的东西都没处去”有人说农贸市场人气冷清了,但也不用太担心“没得选”。
社区小店其实能搞差异化,比如多做点代收快递、半夜应急送货这种灵活服务,这些是大超市比不了的。
农贸市场的优势也还在,比如能挑挑拣拣新鲜蔬菜,跟摊主熟了还能抹个零,这些“人情味儿”和“灵活性”是硬折扣店没有的。
反而巨头开店会倒逼传统业态升级,比如农贸市场可能也会学着重塑供应链、搞明码标价,最后消费者能拿到更实在的价格,其实是好事。
或许有人还会拿外国品牌说事儿:“之前德国ALDI来中国也没火起来,这些巨头会不会也水土不服?”
这就得说说ALDI的问题了,按欧美思路来,选偏远地址、自有品牌不被咱们认(大家更信海天、金龙鱼),还得兼顾进口商品,供应链效率低。
但这三家不一样,京东有成熟的物流枢纽,盒马做生鲜好几年有经验,美团的即时配送网络现成的,本土供应链比ALDI强太多。
而且它们会用大数据选品,比如在江浙沪多上点本地人爱吃的零食,在北方多备点耐存的蔬菜,做到“千店千面”,不像ALDI一套模式走到底。
更关键的是,巨头把店当成“前置仓”,能配合外卖送生鲜,这是ALDI没做到的,完全适配咱们“线上下单、马上送到”的习惯,水土不服的风险小多了。
还有人可能疑惑:“利润才1.5%-5%,巨头能长期扛吗?会不会赚不到钱就撤了?”其实不能只看硬折扣店本身赚不赚钱。
这些店是巨头“本地生活生态”的一部分,京东的店能补线下触点,配合线上电商,美团的店当前置仓,能让外卖送得更快、成本更低,阿里的店能联动饿了么配送。
虽然单店利润薄,但能帮其他业务省成本、拉用户,比如顾客在美团超市买了菜,可能顺便就在美团点个外卖,形成“协同效应”。
而且生鲜日用是高频消费,能攒下大量用户数据,反哺电商、外卖这些业务,长期看战略价值比短期利润重要,巨头不会轻易放弃。
说到底,硬折扣超市不是巨头一时兴起,而是它们用供应链、数字化能力,对接“要性价比、不要乱花钱”的消费需求。
虽然有挑战,但比传统商超效率高,比外国品牌更懂中国市场,最终其实是推动零售行业变得更实在、更高效,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能花更少的钱买到靠谱的东西,才是最实在的好处。
外卖三巨头的硬折扣超市并非一时兴起,其 “长期低价不低质” 依托供应链优化与数字化能力,而非临时促销,它不会完全取代社区小店与农贸市场,反而能倒逼传统业态升级,形成互补格局。
相较于外国品牌,巨头更懂中国市场,“店仓一体” 模式也适配国内消费习惯,虽单店利润薄,但作为本地生活生态的一部分,其战略价值远超短期收益。
最终这一模式既推动零售行业提效,更让消费者享受到高性价比购物,为理性消费时代注入新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