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说“中国酒店要走向世界”,这些年也确实有不少品牌迈出了出海的步子,但走得顺不顺、离真正的国际化还差多远?看看两个真实案例,或许能明白其中的门道。
2015年,国内酒店巨头锦江之星干了件大事:收购了法国卢浮酒店集团。
要知道,卢浮在欧洲有不少知名品牌,比如经济型的Campanile、中端的Kyriad,当时收购完成后,锦江的全球客房数一下子冲到了前列,不少人觉得这步棋走对了,能让中国酒店快速贴上国际标签。
可这么多年过去,情况却没想象中好,这张国际牌始终没打响,在欧洲街头问当地人“知道锦江吗?”,没几个人能答上来;旗下卢浮的品牌还是各管各的,锦江的管理模式、服务理念没真正融入进去。
比如卢浮旗下酒店的会员体系,和锦江国内的锦江会员基本不互通,欧洲客人用惯了卢浮的积分,根本不了解锦江的福利,国内游客去欧洲住卢浮,也没法享受熟悉的会员服务,相当于“两张皮”。
为啥会这样?核心问题出在只收购,不整合,锦江在国内靠轻资产、快扩张起家,收门店、扩规模很拿手,但到了海外,这套不管用了。
说白了,锦江以为买个国际品牌就等于国际化,却忽略了国际化的核心是运营能力的输出,就像买了辆好车,却没学会怎么开,最后只能停在原地。
亚朵这几年在国内很火,主打东方生活方式,比如房间里放茶具、摆上本地作家的书,吸引了不少喜欢文化感的客人。
2020年后,亚朵也想把这套模式输出到海外,选了日本东京开了家直营店,本想靠“中国风”打动当地人和中国游客。
可实际运营下来,声量特别小,首先是选址出了问题,店开在东京郊区,离地铁站要走15分钟,中国游客去市区玩不方便,日本本地客人又觉得离商圈太远;
其次是东方元素没玩明白,房间里的茶具是中式盖碗,日本人习惯用茶道器具,根本不会用;墙上挂的中国水墨画,当地人看不懂也不感兴趣,反而觉得“和周围环境不搭”。
更关键的是品牌认知度的问题,在国内,亚朵靠差旅人群火起来,但在日本,大家更认本土的DormyInn、或是国际品牌如万豪,亚朵没做针对性宣传,很多人以为是“不知名的小酒店”。
后来有数据说,这家店的入住率一直没超过60%,扩张计划也只能暂时搁置。
这事儿暴露了中国酒店出海的另一个短板:把国内的成功经验直接复制粘贴到海外,却没考虑当地的消费习惯,亚朵在国内靠懂打工人需求取胜,但到了日本,不管是客人偏好还是市场规则都变了,不调整策略,自然走不通。
从锦江和亚朵的案例能看出来,中国酒店距离真正的国际化,还得跨过三道坎:
第一是标准化管理的坎,国内酒店靠加盟快扩张,但很多门店连清洁标准都不统一(比如之前亚朵的枕套风波),到了海外,客人对品质要求更高,一旦出现服务不一致,品牌口碑立马垮掉。
而国际巨头比如万豪,不管在纽约还是东京,床品硬度、早餐品类都有统一标准,这才是国际化的基础。
第二是文化理解的坎,不是在酒店里摆个中国元素就叫“国际化”,而是要懂当地人的需求。
第三是品牌认知的坎,国际品牌比如凯悦、希尔顿,花了几十年在全球做口碑,而中国酒店出海大多是新手,既没有长期的品牌积累,也没针对性的宣传,很难让海外客人信任。
不过也不用太悲观,中国酒店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更懂亚洲客人的需求,在性价比和细节服务上有经验。
凯悦、希尔顿现在都愿意和中国本土品牌合作,就是看中了我们对国内市场的理解。
如果中国酒店能先把国内的标准化做好,再慢慢打磨本地化能力,未来未必不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说到底,国际化不是开几家海外门店的面子工程,而是能在海外持续赚钱、让当地客人认可的里子工程,这条路没有捷径,得一步一步走扎实了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