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1日,纽约联合国总部安理会会议厅内,在场所有代表的目光都聚焦在大屏幕:15票赞成、0票反对、0票弃权。
一份针对中东某国军事行动的谴责决议,以近乎“零分歧”的姿态通过,创下近十年安理会在中东议题投票上的罕见纪录。
这份全票通过的决议里,虽然用了模糊的“某国”指代,却字字直指以色列:“谴责对主权国家领土的非法军事打击”“要求立即重启和平谈判”“保障第三方调停者安全”。
更颠覆认知的是,长期在中东事务上与中国对着干的美国,这次竟与中国站在一起,投下赞成票,这一幕让无数国际观察家直呼“打破常规”。
要知道,过去十年里,美国为护着以色列,曾12次在安理会动用否决权,哪怕决议只是呼吁“停火三小时”也不肯松口一点。
反观中国,则是始终以国际法为标尺,多次在类似议题中强调“主权不可侵犯”。
如今两国罕见同框,着实把其他国家的代表震惊到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这回也算是踢到铁板了。
在安理会会议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直接指出,以色列之所以会如此肆无忌惮,与“个别域外国家”的纵容离不开关系。
而这个“个别域外国家”指的是谁,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就是美国。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美国这次罕见地投下了“赞同票”。
美国代表虽未在会议上直接点名以色列,却也罕见承认“该行动与美国推动中东稳定的目标相悖”。
这种微妙的表态,早已暴露事件的核心,以色列对卡塔尔的空袭,彻底触怒了国际社会,美国就是想保也保不住他了。
时间倒回9月9日下午3时,卡塔尔首都多哈,市区北部的阿尔萨德居民区里,本是一片祥和的景象。
但谁也没察觉,此时正有十余架战机正从波斯湾上空疾驰而来。
紧接着,这些战机在短短数秒内,向一处目标建筑轰下10枚导弹,将建筑及其周边炸了个稀巴烂。
这场空袭的破坏力远超预期。
卡塔尔内政部事后通报,别墅内6人不幸遇难,其中5名是参与谈判的哈马斯成员,包括哈马斯高级官员哈利勒·哈亚的儿子,还有1名负责现场安保的卡塔尔警员。
更让人愤怒的是,袭击发生时,哈马斯代表团正围着会议桌,逐字讨论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加沙停火草案》。
这份草案里,既有以色列释放人质的条款,也有哈马斯停火的承诺,是巴以冲突爆发半年来,最接近和平的一次尝试。
可以色列的导弹,不仅炸碎了别墅,更炸碎了这场谈判的所有可能。
以色列国防部倒是“干脆”,空袭结束两小时就发声明认领责任,理由是“打击哈马斯恐怖分子据点”。
但明眼人都清楚,这背后藏着三重算计。
其一,卡塔尔是哈马斯的重要外交窗口,哈马斯政治局总部就设在多哈,切断这里,等于让哈马斯失去与国际社会沟通的渠道。
其二,卡塔尔近半年来主导了4轮停火谈判,以色列不满其“偏向哈马斯”,想借空袭逼卡塔尔退出调停。
其三,内塔尼亚胡在国内面临执政危机,反对党指责他“无力解决加沙问题”,一场“跨境精准打击”,本是他想用来稳固支持率的筹码。
可内塔尼亚胡没算到,这场空袭捅破的远不止“调停者”的窗户纸。
空袭地点距离美军乌代德空军基地仅20公里,这座基地是美国在中东最大的军事设施,部署着“爱国者”防空系统,理论上能拦截任何低空目标。
但当天,美军的雷达仿佛“休眠”,没有发出任何预警,也没有启动拦截。
风波发酵的48小时里,国际社会的谴责声浪一波高过一波。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连夜发表声明,称以色列的行为“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更是对和平进程的谋杀”。
就连一直对以色列温和的沙特,也暂停了与以色列的“民用航空合作谈判”,中东多国更是紧急启动防空系统,生怕成为下一个目标。
这场由内塔尼亚胡点燃的风波,早已不是“以卡冲突”那么简单,他让全世界半年来为实现和平做出的努力直接归零。
15:0的投票结果,或许无法立刻阻止冲突,但至少传递出一个信号:强权政治早已行不通,尊重主权、守护和平,才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底线。
内塔尼亚胡本想靠空袭“立威”,却没想到捅了更大的“马蜂窝”,接下来,以色列要面对的,不仅是外交孤立,还有中东格局的彻底重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