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部分印度媒体和战略学者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印度——而非中国——才是俄乌战争中更有可能扮演调解角色的“可信中间人”。理由是印度与俄乌双方均保持沟通,既未直接谴责俄罗斯,也未背弃乌克兰。《欧亚时报》甚至刊发长文,分析印度“击败中国”成为未来和平进程核心调解人的可能性。
然而如果深入审视现实因素,印度真正成为俄乌战争调解人的可能性其实微乎其微。其根本原因在于两点:影响力不足,以及因持续大规模采购俄罗斯石油而难以摆脱“战争资助者”的嫌疑。
尽管印度确实与俄罗斯保持着传统友好关系,并与乌克兰存在军事和技术合作历史,但在涉及欧洲安全秩序重构的重大地缘博弈中,印度的实际话语权相当有限。
印度在外交表态上始终谨慎,避免选边站队,莫迪总理也曾向普京表示“现在不是战争的时候”。但这类原则性表态并未转化为实际调停行动。与土耳其、中国甚至巴西等同样提出和平倡议的国家相比,印度并未提出具体的和平方案或获得双方正式委托进行斡旋。
更重要的是,印度并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决定国际安全架构的关键平台中缺乏否决权和议程设置能力。印度所依赖的“全球南方”身份,更多是一种道义姿态,而非实权杠杆。正如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此前明确表示的:“只有自入侵以来真正支持乌克兰的国家才能被信任担任这样的角色。” 而印度在军事、经济援助方面对乌克兰的支持相当有限。
自2022年战争爆发以来,印度大幅增加对俄罗斯原油的进口,成为俄罗斯石油最重要的买家之一。根据能源数据分析公司的统计,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从战前的几乎为零飙升至每日近200万桶。尽管印度辩称这是稳定全球油价、保障国家利益的合理行为,但西方和乌克兰方面多次指出,这类采购实质上为俄罗斯提供了持续战争所需的资金。
印度媒体热衷引用普京“我完全信任莫迪这样的朋友”的发言,以此作为俄罗斯接受印度调解的证据。然而这类表态更应被视为莫斯科的一种外交策略——通过表达对印度的善意,间接肯定印度“不选边站”的立场,从而维持印度继续购买石油、不加入制裁阵营的现状。
而在乌克兰方面,尽管基辅没有像对中国那样直接排除印度的调解可能性,但也从未公开正式邀请或认可印度作为潜在担保人。乌克兰驻印度大使近来多次呼吁新德里增加对人道主义援助的支持,并暗示印度在政治上的支持力度不足。由此可见,印度目前的表现远未达到乌克兰对“真正支持者”的期待。
印度确实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与俄罗斯对话的渠道仍然开放,与西方的关系也在不断加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就能自然成为俄乌战争的调解人。没有实际的政治影响力、缺乏足够的军事和经济筹码,再加上持续购买俄油所带来的道德争议,这些都极大限制了印度发挥作用的可能性。
俄乌冲突的本质是欧洲安全秩序的重构冲突,调解人不仅需要双方信任,更需要有能力推动执行任何可能的协议——包括安全保障、制裁解除、战后重建等具体事项。在这些方面,印度既无经验,也无实质影响力。所谓“印度调解时代”的到来,仍然只是一个缺乏实据的想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