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上,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通州区与河北廊坊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向纵深迈进,通勤难题加速破解,备受关注的轨道交通平谷线建成后,从燕郊到副中心仅9分钟,到CBD仅32分钟,到时候上班族可以多睡一会,精神饱满到单位。
资料图片:“基石一号”盾构机,在22号线政燕(政务中心东站至燕郊站)区间工程投入使用。 潘之望摄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还是在产业、公共服务等“软联通”,都形成了越来越多可感可及的成果。
其中,北京“新两翼”壮美画卷徐徐铺展。雄安新区因协同发展应运而生,与北京血脉相连。北京主动服务央属标志性项目疏解落地,中国星网已迁驻办公,华能、中化总部项目即将投用,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全部开工,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短短2年已聚集200余家高科技企业,形成创新“小气候”。
城市副中心生机勃发,置身环球主题公园、“三大文化建筑”,体验一动一静、身心双修、相得益彰。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向纵深迈进,北京一直努力加速破解通勤难题,厂通路建成通车,跨界联通道路已达11条,通过升级改造提升检查站通行效率。
“北京研发、津冀生产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正在不断成熟。“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已成为协同发展的实体支撑。”刘伯正透露,“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总额近2倍,北京科技成果“蛙跳”现象得到扭转。产业协同由原来的转移承接向现在的产业链合作转变,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达到7个。三地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达到11.5万亿元,高质量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民生实事方面,三地共建医联体达到115个,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1300余家。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百姓健康。2024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20年相比分别又下降约两成,从十年前的“繁星无影”到五年前的“持续向好”,再到现在的“蓝天常见”,空气质量改善实现了“三级跳”。“河北福嫂”进京入津,占北京家政市场的38.4%,高质量家政服务守护千家万户的“一老一小”。河北净菜在北京市场占有率42.5%,来自天津港的智利车厘子5小时直达京津冀市场,三地群众不知不觉在餐桌上品味着协同发展的成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