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将溶液基二维半导体剥离技术与电场引导组装技术相结合。
作为数字逻辑的基本构建单元,晶体管如今已被制造到仅几十个原子宽的尺度。在这种极致微小尺度下,传统硅基制造面临重大挑战:蚀刻如此微小的结构会导致电子干扰、电流泄漏,且制造工艺极其复杂,难以持续发展。
长达数十年的"在相同芯片面积内集成更多晶体管"策略正迅速逼近实际极限,传统方法可能无法再持续带来性能提升。因此,工程师们正积极探索新材料、创新架构和先进制造技术,以突破这些障碍,持续推动算力边界。
二维材料电路制造较预期更为困难
可削薄至单原子层的二维半导体展现出特殊潜力 —— 二硫化钼(MoS₂)和二硒化钨(WSe₂)等材料即使处于超薄状态仍能保持高效电荷流动,并可分别调控为n型和p型晶体管(逻辑电路的两大核心组件)。但用这些材料制造电路仍存挑战:现有方法需要高温、真空环境或手动纳米片定位,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扩大规模常导致质量不稳定、排列不整齐或工艺复杂化,反而削弱了材料本身的简洁性和潜力。
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的研究提出原子级薄逻辑电路的新制造方案。研究人员将溶液基二维半导体剥离技术与电场引导组装相结合,使n型MoS₂和p型WSe₂纳米精确定位在预定义电极之间。这种方法无需光刻、蚀刻或高温工艺即可构建互补逻辑电路,通过并行组装实现单步芯片多器件制造,在简化生产的同时保留二维材料的性能优势。
新方法生成大面积稳定二维纳米片
该技术通过电化学剥离法从块状晶体中制备高质量二维纳米片:电压将大离子嵌入晶体层间削弱键合力,温和超声处理将层状物分离为稳定纳米片。这些纳米片可稳定悬浮于液体中,尺寸超过1微米,远大于传统机械方法制备的样品。
研究团队通过锥形电极塑造电场减少杂散沉积,采用50Hz交流信号平衡纳米片排列与附着力,15秒处理即可形成10纳米厚均匀通道。针对二维材料常见的硫/硒原子缺失等缺陷,团队采用超强酸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TFSI)进行化学处理予以修正。
最终实验表明,该方法制造的逆变器、与非门、或非门等逻辑电路及SRAM存储单元具有低功耗、精确输出和稳定记忆保持特性,成功验证了二维材料形成功能电路的可行性。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