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含反式脂肪酸上热搜,奶茶到底还能不能喝?
最近几天,知名奶茶品牌反式脂肪酸检测的话题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
喝奶茶等于喝慢性毒药,评论区里满是奶茶爱好者的焦虑。
这次引发热议的,是某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布的一份奶茶抽检报告。
工作人员从市面选了8个热门茶饮品牌,涵盖珍珠奶茶、拿铁奶茶等常见品类,最终在 5 款中检出反式脂肪酸。
这些含反式脂肪酸的奶茶,含量从 0.011g/100g 到 0.113g/100g 不等。
就是这组看似不起眼的数据,经过部分账号的解读,变成了 “奶茶含致命反式脂肪酸”“喝一杯奶茶等于吃一勺‘毒油’” 的惊悚说法。
网友翻出旧科普强调其增心血管疾病风险,家长转发 “孩子喝奶茶是慢性自杀” 的文章呼吁禁售。
短短几天,原本只是一份常规检测报告,逐渐演变成了全网对奶茶的 “声讨”。
奶茶店顾客减少,点单时顾客也反复确认反式脂肪酸情况。
可多数人没注意到报告关键信息:反式脂肪酸是否有害,核心在 “量”。
反式脂肪酸不是洪水猛兽
要搞清楚奶茶到底能不能喝,首先得明白反式脂肪酸到底是什么。
反式脂肪酸是不饱和脂肪酸,分天然、人工两种来源。
第一种天然来源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脂肪和乳制品,动物胃中微生物会将植物不饱和脂肪转化为少量反式脂肪酸,如纯牛奶、黄油中就有。
另一个是人工来源,这也是大家更担心的,主要来自植物油的氢化过程。
早年食品工业为了让植物油更稳定、耐高温,还能让糕点、饼干更酥脆,会对植物油进行氢化处理,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反式脂肪酸,植脂末、人造奶油、起酥油里都可能有。
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尤其人工来源)确有危害,长期或增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风险,还可能与 2 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相关。
但 “过量” 是关键,WHO 建议成年人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不超总能量 1%(约 2 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明确此标准。
且 2013 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报告显示,我国居民膳食反式脂肪酸供能比仅 0.16%,远低于 WHO 建议,多数人日常摄入难 “过量”。
比起奶茶里远未超标的反式脂肪酸,奶茶中的糖和总热量才更该警惕。
很多人喝奶茶爱加珍珠、芋圆、奶盖等小料,这些看似普通的小料实则是 “热量炸弹”。
50 克珍珠约 100 大卡,30 克奶盖约 80 大卡,一份芋圆也有 80 大卡。
若一杯奶茶加两种以上小料,再加上本身的糖,总热量易超 400 大卡,相当于半顿正餐的热量。
长期喝高糖奶茶会增加肥胖风险,多余糖分转化为脂肪储存,还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大,长期增加患 2 型糖尿病几率。
同时加速皮肤老化,让胶原蛋白流失更快。
所以想喝奶茶,建议做好 3 件事。
一是控制频率,别当日常饮品,每周一杯即可。
二是少加或不加小料,实在想加就选一种,避开奶盖、焦糖等高热量款。
三是选 “无糖” 或 “少糖”,一杯全糖奶茶约含 25 克糖,无糖款能省去这些糖,减少 100 大卡热量摄入。
此外,日常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也有实用方法,且不用过度恐慌。
炒菜少放油,避免油炸和长时间高温煎炒。
我国居民摄入的反式脂肪酸,部分来自烹调油高温使用,植物油反复高温加热会产生少量反式脂肪酸,所以炒菜油没过锅底就行,炸过东西的油别再用第二次。
少吃烘焙和油炸食品。蛋糕、饼干等酥脆糕点,以及炸鸡、薯条等油炸食品,是人工反式脂肪酸 “重灾区”。
比如廉价饼干常用含反式脂肪酸的起酥油,炸鸡店反复用油也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平时偶尔吃解馋即可,别常吃。
买包装食品多看配料表,若出现 “氢化植物油”“起酥油”“植脂末” 等字样,这类食品可能含反式脂肪酸,不过偶尔吃一次,摄入量在安全范围内也无需完全禁止。
综上,偶尔喝奶茶不用担心里的反式脂肪酸,只要控制好糖分和小料,就不会影响健康。
这次奶茶反式脂肪酸风波也提醒大家,面对 “某食品含有害物质” 的新闻,别只看标题恐慌,要关注含量、是否超标、日常摄入量等关键信息。
健康饮食不是 “一刀切” 拒绝某类食物,而是理性判断、适度享受。
下次看到 “某食品有毒” 的说法,先想想 “剂量多少”“是否超安全标准”,就能避开不必要的焦虑,更科学管理饮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