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介绍
2021年6月,38岁的赵先生在某保险公司通过电话销售购买了一份重大疾病保险,每月均按时缴纳保险费。2024年12月,赵先生因突发疾病送院抢救,医生最终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由于赵先生在外打工,家人都不在身边,他的朋友们带着赵先生购买的重疾险保单上门要求某保险公司理赔,工作人员对照条款后,发现其确诊的疾病不符合保单理赔条款并解释说明。赵先生的朋友不接受,觉得保险公司是骗子,劝说赵先生退保,服务人员劝解并再次详细讲解保险保障内容后,赵先生仍坚持要退保,工作人员在2025年1月为其办理了退保申请。
2025年6月,赵先生的朋友再次联系工作人员,称赵先生因为疾病再次住院,诊断为胰腺癌,其朋友表示2024年12月住院时有可能就已经患上了胰腺癌,要求某保险公司赔付,工作人员向其解释,重疾险的理赔是按照医院的诊断证明,对照合同条款保障内容,需要符合才能办理理赔,2024年12月,赵先生提供的诊断证明上的疾病确实不符合合同条款,所以不能理赔,现赵先生最新的诊断证明虽然符合合同保障内容,但是赵先生的保单由于退保终止,无法进行理赔。赵先生不服,表示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二、案例分析
本案中赵先生及朋友因不清楚保障责任要求退保,经过服务人员再次讲解劝阻后仍要坚持退保,其保单终止后再确诊的重大疾病,保险公司无需承担赔付责任。
三、消费者提示/风险提示
(一)、坚持理性投保,精准匹配需求
投保前,建议消费者综合评估:首先明确自身及家庭的核心保障缺口;其次结合家庭收支情况,选择保费支出在合理预算内的产品;最后考量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避免因追求高保障而过度压缩日常开支或承担超出能力范围的保费压力。通过科学评估,精准筛选适配产品。
(二)、细研保险条款,明晰权益边界
保险条款是界定消费者与保险公司权利义务的核心依据,需逐点研读、重点关注三大关键内容:
(1)保障责任:明确保险产品具体覆盖的风险范围,如疾病种类、意外场景、赔付条件等,确认保障内容与自身需求高度契合;
(2)责任免除:清晰知晓保险公司不承担赔付责任的情形(如特定疾病免责、免责期约定等),避免后续理赔时因 “不知情” 产生纠纷;
(3)其他关键约定:包括退保损失计算方式、保费缴纳期限、理赔申请流程及所需材料等,确保了解保险合同的核心规则 ,从源头保障自身权益。
(三)、审慎对待退保,规避权益损失
若对已投保产品存在疑问,建议优先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热线、线下服务网点或专属代理人咨询,充分了解产品细节后再做决策。需特别注意:中途退保时,保险公司将按保单 “现金价值” 退还费用,而非已缴保费总额,通常前期退保损失较高;且退保后保险合同即时终止,消费者将失去原有的风险保障,若后续重新投保,可能面临保费上涨、健康告知更严格甚至被拒保的风险。因此,办理退保前需综合权衡利弊,谨慎做出选择。
(和谐健康珠海中心支公司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