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欧洲媒体报道,就在俄军对乌克兰发动新一轮空袭的同时,一架低空飞行的无人机越过边境,进入了罗马尼亚领空。
罗马尼亚军方第一时间启动紧急预案,两架F-16战机从米哈伊尔·科格尔尼恰努空军基地起飞,迅速进入警戒区,与此同时,雷达监测中心的屏幕上,光点以不规则的方式贴着地形缓慢移动,似乎刻意规避传统雷达的扫描。
在持续了约二十分钟的跟踪后,光点在奇利亚韦切村西南20公里处突然消失。没有爆炸声,也没有碎片的影像传来,是被击落?还是飞入了探测盲区?军方并未给出明确说法,只称“正在调查中”。
然而,一名罗马尼亚空军退役军官告诉记者称:“无人机不会凭空消失,如果它掉进多瑙河三角洲的芦苇丛,我们的雷达确实可能在低空失去信号,但也不能排除已经被F-16击落的可能。”
这一事件迅速在罗马尼亚国内引起热议,民众担心的不仅是这架无人机的来历,更是北约东翼国家在应对此类灰色地带挑衅时的能力,因为类似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位于罗马尼亚黑海岸边的康斯坦察港,如今几乎每周都能见到俄罗斯制造的“海鹰-10”无人机靠近,港口工人的手机里存放着大量视频:无人机掠过集装箱吊车,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甲板上用望远镜观望,却无人按下防空警报。
表面上,北约在东欧部署了多套被誉为“全球最先进”的防空系统,比如说美国制造的“爱国者-3”MSE导弹,它的宣传册上写着“雷达探测范围可达400公里,可拦截多种空中目标”,然而,现实的作战环境远比宣传复杂。
针对低空、慢速、体积小的无人机,“爱国者”系统的锁定成功率却长期徘徊在30%以下,去年12月,乌克兰曾用缴获的俄制“前哨-R”无人机进行模拟测试:这架无人机贴着树梢,以时速约180公里的速度飞行了整整23分钟,爱国者雷达三次尝试锁定均告失败。
参与测试的乌军官员直言,“它就像一只贴地滑行的夜鸟,雷达根本抓不住。” 这次测试的结果在北约内部并未公开大规模讨论,但无疑让决策层感到尴尬。
波兰雷济科沃基地的士兵告诉记者,操作员常常要在“可能的威胁”和“误报”之间做选择,一些体积更小、飞得更慢的商用无人机,甚至飞鸟,都可能触发系统警报。
如果每一次都动用昂贵的导弹进行拦截,成本高得难以承受,更棘手的是,俄罗斯制造的多款无人机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规避高性能雷达的需求,采用复合材料、低反射涂层和贴地飞行路线爱,国者系统的短板,正被这种低成本的“战术创新”放大。
昂贵的防空系统面对廉价无人机的“消耗战”时,投入与回报的失衡已成为北约的痛点,对于东欧国家而言,这意味着即使拥有最先进的硬件,也难以完全消除来自天空的潜在威胁。
而面对接连发生的“误入”,多国防务部门选择“记录而非拦截”的策略,原因并不只是技术,而是政治。
根据华沙智库“东方研究中心”的统计,过去18个月,俄罗斯无人机“误入”北约领空的次数多达37起,其中29起发生在德国和法国驻军区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的防空部队从未拉响警报,更未主动击落无人机。
原因在于,一旦击落,就意味着需要给出明确的指责和回应,相比之下,记录飞行轨迹、保存证据,既可以在必要时作为谈判筹码,也避免了直接冲突的风险。
对此,泽连斯基在基辅举行的记者会上直言表示:“俄罗斯非常清楚他们的无人机瞄准哪里,能飞多久,路线是提前规划好的。这不是意外,而是挑衅。”
乌克兰情报部门多次提供数据,显示俄军无人机的飞行路径和持续时间都带有明显的预谋性。泽连斯基认为,俄罗斯借此测试北约的反应底线,一方面制造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搜集北约防空系统的应对数据。
一名乌克兰安全顾问向记者表示:“这就是俄罗斯的策略,他们不需要真正发动攻击,只需一次次逼近,就能让欧洲各国意识到自己防空体系的漏洞,并在政治上保持压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