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标题挺猛的,其实说到底,是一纸《纽约宣言》,一边让哈马斯彻底掉队,一边让巴以问题的走向出现了“拐点”。中国这次不仅签了字,还在中东局势里迈出了一步实打实的“实质性参与”。局势怎么看都像是:哈马斯这盘棋,真走到尽头了。
《纽约宣言》这名字听起来像联合国例行公事,但背后的分量,可不轻。它是全球142个国家共同按下的“巴以问题重启按钮”,也是一份真正把哈马斯排除在外的政治声明——说白了,牌桌还在,但哈马斯被踢出局了。
宣言的最大看点,是它不再玩模糊策略,直接抛出了“一国、一政府、一部法律、一杆枪”的原则。这话什么意思?以后加沙只有一个说了算的政府,那就是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哈马斯?必须放下武器,接受“解除武装、复员与重返社会”的DDR计划,不然就别想再插手加沙事务。
这一下,国际社会的态度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连一向中立的中国都签了字,站队了。这可不是象征意义的小动作,而是实打实的外交转身。过去,中国在中东一直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和事佬,现在开始明确表态:支持的是法塔赫,不是哈马斯。
中国的这一签,背后有深意。一方面,是和阿拉伯国家站在一起,帮他们理清内部秩序,另一方面,也是对美西主导下的中东格局做出回应。用外交话说,这是“建设性参与”;用大白话说,就是“这回中国不光是看热闹,还要搭把手”。
哈马斯不是一夜之间垮掉的,但这次是真“塌方”了。先是军力上被以色列连根拔起,指挥系统崩了,地下通道被炸毁,武器补给线也断了。再是政治上,被全面排除在《纽约宣言》的框架之外,从“民族代表”变成了“非法武装”,连阿拉伯国家都懒得替它说话了。
据《金融时报》援引阿盟外交官的说法,“哈马斯不再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是障碍。”这话一出口,基本就给哈马斯盖了棺。
更要命的是,哈马斯连最后一张“人质牌”也开始失效。人质谈判拖得越久,国际社会的耐心越少。尤其是当加沙的重建、人道救援都被它的存在拖着走时,连伊朗这种老盟友也开始“保持距离”。真主党也好不到哪去,黎巴嫩内部一堆麻烦,哪还有闲钱和人力去撑哈马斯。
哈马斯现在的问题不是还能不能打,而是没人愿意再替它说话了。阿拉伯国家的风向早就变了,沙特、埃及这些老大哥都支持法塔赫来接管加沙,哈马斯在他们眼里,已经是“过去式”。
可哈马斯倒下了,局面就真解决了吗?远远没有。法塔赫接手加沙,看起来是众望所归,实则压力山大。这不是简单地“换个政府”那么容易,而是要从废墟中重建行政体系、重整军事秩序、安抚十几年被极端思想洗脑的民众。
加沙现在是什么状况?40多万人伤亡,200万人流离失所,基础设施几乎全毁。水、电、医疗全线瘫痪,孩子上不了学,大人没法工作。你让法塔赫一边重建民生,一边还得清理哈马斯残余力量,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不轻松。
《华尔街日报》就指出,“除非有强有力的国际机制介入,否则《纽约宣言》的执行将空转。”这就是为啥宣言里专门提了“国际稳定使命”(TISM)的问题——要有一支多国部队来维持秩序。
但谁出人?谁出钱?谁来指挥?美国不愿插手,中国刚刚参与,欧洲又不敢摊底牌,目前还是一张“空头支票”。
不过,中国这次不是打酱油的。在与阿联酋、埃及等国协调后,北京在中东事务中逐渐从“和事佬”转向“规则设计者”。这不只是签一纸《宣言》那么简单,而是要在重建、融资、治理机制上都介入。
从原则性立场走向实质参与,中国正在尝试一种不靠武力、不靠军事基地的新型中东战略。看起来低调,实则布局深远。与其说是在帮助法塔赫,不如说是在为中东稳定下注。
现在说哈马斯彻底没希望,可能还为时尚早,但它作为巴勒斯坦代表力量的时代,确实终结了。而这个终结,不是因为它打不过,而是因为它被“政治主流”抛弃了。
《纽约宣言》的通过,不是某个国家的胜利,而是地缘格局的一次重组。它让阿以关系逐渐脱钩巴勒斯坦问题,也让中国的外交角色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
未来的难点还有很多:加沙重建是不是能顺利推进?两国方案会不会变成空谈?哈马斯是否会“地下反扑”?但无论后面怎么走,这一次,世界的方向变了,哈马斯的位置没了。当中东不再需要哈马斯来代表“抵抗”的话语权,和平才有可能真正被谈起来。
正如《纽约时报》评论所说:“哈马斯的失败,不只是武装运动的终点,更是巴以和平机制被重构的起点。”结局可能还远,但起点,已经换了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