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山东2025年度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结果公示(详情查看),成为全国首个公布省级机制电价的省份,打响了各省新能源电价机制改革的“第一枪”。此次竞价中,光伏每度电0.225元的竞价结果尤为引人注目,它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新能源平价时代已全面到来,单纯依靠发电盈利的传统模式将面临根本性重塑。
(来源:北极星电力市场网 作者:欣言)
一、竞价结果对比
本次山东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分为风电和光伏两个项目组进行,机制总电量规模达94.67亿千瓦时,其中风电81.73亿千瓦时,光伏12.94亿千瓦时。竞价设置了分类上下限,风电为0.094-0.35元/千瓦时,光伏为0.123-0.35元/千瓦时。据统计,此次竞价吸引了超过3000个新能源项目参与,最终1200个项目成功入选,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从出清结果来看,共25个风电项目入选,涵盖集中式陆上风电、分散式陆上风电、近海风电三种类型,总装机规模3591.1兆瓦,其中集中式陆上风电17个,装机容量3222.5兆瓦;分散式陆上风电7个,装机容量268.6兆瓦;近海风电1个,装机容量100兆瓦。
风电机制电量比例为70%,入选电量为59.67亿千瓦时。机制电价为0.319元/千瓦时,较煤电基准价0.3949元/千瓦时下降了19.2%。
光伏方面,入选项目数量为1175个,涵盖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光伏两种,总装机规模为1265.5兆瓦。其中集中式光伏7个,装机容量1219.76兆瓦,分布式光伏1168个,装机容量为45.74兆瓦。
光伏机制电量比例为80%,入选电量为12.48亿千瓦时。机制电价为0.225元/千瓦时,较煤电基准价0.3949元/千瓦时下降了43%。
二、市场反应与预期差异
此次竞价结果对新能源行业的影响已逐步显现,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既在预期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首先,风电价格基本符合行业预期。据业内人士测算,当地风电项目需0.3元/千瓦时以上的电价才具备落地并网条件,0.319元/千瓦时的出清结果恰好匹配这一成本需求。
而光伏电价远低于预期。据业内人士估算,当前山东光伏电站度电成本约0.28元/千瓦时(不含非技术成本),按照光伏发电80%进机制电量、20%参与现货交易的模式,机制电价竞价结果应在0.25-0.28元/千瓦时之间。然而,实际竞价结果仅为0.225元/千瓦时,这意味着在80%机制电量+20%现货电价的情况下,实际结算电价可能不到0.2元/千瓦时。甚至此次竞价中部分项目申报的地板价0.123元/千瓦时已低于正常成本线。这一价格水平将直接冲击全额上网项目——户用租赁、工商业光伏等项目的收益预计减少一半,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投资回本周期将拉长一倍,单纯依赖发电收入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三、政策导向与能源结构转型
山东作为新能源大省,近年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持续攀升,光伏装机容量更是位居全国首位。截至2025年7月底,山东省风光新能源装机总量已达1.19亿千瓦(光伏9130万千瓦、风电2749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47.84%。
如此庞大的装机规模,既体现了山东在新能源发展上的决心和成果,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光伏装机增长过快带来的消纳压力日益凸显,光伏发电时段出现长时间负电价的现象屡见不鲜。据悉,2024年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光伏发电结算均价为0.169元/千瓦时,2025年上半年光伏发电结算均价降至0.07元/千瓦时。这表明,山东新能源发展不能仅仅追求规模的扩张,而必须从“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
此次机制电价竞价正是转型关键举措:一方面通过差异化配置向风电倾斜,保障其机制电量与合理电价,吸引资本布局深远海风电等长期项目,推动风电产业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竞争倒逼光伏产业规范发展,避免盲目扩张,引导企业关注消纳能力与项目收益。
同时,随着电价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储能配置比例有望持续提升。在超低电价背景下,通过储能系统调节电力输出,可规避低价时段、抓住现货市场高价交易机会,有效提升项目收益,推动山东能源结构从单一依赖风光,向“风、光、储多元协同”格局迈进。
作为全国首个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实践,山东不仅为省级新能源电价机制改革提供“先行样本”,更标志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式迈入“结构优化”转型的关键阶段。
欢迎关注北极星电力市场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