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棣的铁蹄踏破南京城门那一刻,建文帝的血脉就注定了悲剧。
一个七岁,一个两岁,两个孩子,两种命运。
一个人间蒸发,一个活埋半世纪。
——《壹》——
老皇帝的诅咒
1396年11月13日,南京皇宫,天色昏暗,乌云压城,朱元璋望着襁褓中的曾孙,脸色铁青,这一天是农历十月的最后一天,民间叫"晦日"。
古人最忌讳这个日子,"日月皆终,大凶之象。"
朱元璋说出这句话时,在场的人都打了个寒颤,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叫朱文奎,建文帝朱允炆的长子,朱元璋不是迷信的人。
他从乞丐做到皇帝,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但这一次不同,天气太反常了,当天乌云遮天蔽日,整个南京城像被罩在黑布里,宫里的太监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天象。
朱元璋心里有个声音在告诉他:这孩子会给朱家带来灾难。
事实证明,老皇帝的预感没错,1401年,朱允炆的次子朱文圭出生,这一次天气正常,但朱元璋已经不在了,两个孩子,一个背负着诅咒,一个生逢乱世。
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四叔朱棣正在北平磨刀霍霍。
1402年6月13日夜,南京城,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朱棣的军队已经攻破金川门,距离皇宫只有几里路。
建文帝朱允炆抱着七岁的太子朱文奎,眼中满是绝望。
皇宫大院已经起火,浓烟滚滚,马皇后拉着两岁的朱文圭,泪如雨下,"父皇,我们要死了吗?"朱文奎问,朱允炆没有回答。
他知道,死可能是最好的结局。
史书记载,当夜宫中大火,朱允炆和朱文奎从此下落不明,有人说他们死在火海里,有人说趁乱逃走了,朱棣派人在灰烬中找到几具烧焦的尸体,但已经认不出是谁。
朱文奎就这样消失了。
七岁的孩子,本该在父亲的呵护下长大,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一缕青烟,600多年过去了,没人知道他的真正下场。
但他的弟弟朱文圭没那么幸运。
——《贰》——
两岁囚徒的人间地狱
朱棣找到朱文圭的时候,孩子正在宫女怀里哇哇大哭,"这就是建文帝的次子?"朱棣盯着这个两岁的婴儿,眼神复杂,杀还是不杀?
按照惯例,新皇帝上台都要斩草除根。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把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渊吉的所有儿子都杀光了,一个不留,但朱棣犹豫了,毕竟是自己的侄孙,血脉至亲。
而且孩子太小,杀了也说不过去。
朱棣心里明白:朱允炆很可能还活着,如果朱允炆真的逃了,将来要复位,朱文圭就是最好的人质,于是朱棣下了一道圣旨:废朱文圭为庶人,终身监禁于凤阳广安宫。
这一关,就是55年。
凤阳广安宫,朱元璋的老家,高墙深院,铁门紧锁,朱文圭从两岁开始,就被关在这里,朱棣给了他最残酷的"仁慈"。
朱文圭像动物一样被圈养着。
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自由,从记事起,他的世界就只有那几间屋子和几个看守。
朱棣死了,朱文圭还在关着。
朱高炽死了,朱文圭还在关着,朱瞻基死了,朱文圭还在关着,55年过去了,朱文圭从两岁的婴儿变成了57岁的老人。
当明英宗朱祁镇下令释放他时,这个人已经完全不知道怎么在正常社会生活了。
他分不清牛和马,不认识基本的生活用品,不会与人交流,朱祁镇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还是人吗?"
朱文圭获得自由后不到一年就死了,也许对他来说,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脱。
朱允炆还有三个弟弟: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朱棣刚篡位的时候,对这三个侄子还算客气,毕竟刚坐上皇位,需要展现仁君形象。
他把三人从亲王降为郡王,分别封了封地。
朱允熥封广泽王,去福建漳州,朱允熞封怀恩王,去辽宁建昌,一南一北,隔得老远,朱棣的小心思很明显:让他们离自己远点,免得搞事情。
但朱棣很快又后悔了,天高皇帝远,万一这两兄弟在外面拉起队伍造反怎么办?
还没到封地三个月,朱棣就把两人召回南京,朱允熥和朱允熞在路上就开始抱怨了,"四叔这是耍我们呢!" "夺了咱们家的江山,还要我们感恩戴德?"
这话传到朱棣耳朵里,他彻底怒了。
——《叁》——
篡位者的焦虑症
1402年11月13日,朱棣下旨:朱允熥、朱允熞废为庶人,发配凤阳,终身监禁,罪名很简单:不能匡正其兄建文帝,心怀怨恨。
朱允熞到了凤阳后,整天郁郁寡欢。
他想不通,凭什么四叔可以当皇帝,自己的二哥就不行?1404年左右,朱允熞"莫名其妙"地死了,史书连死因都没记录,只说"暴卒",连后人都没留下。
朱允熙的待遇更奇葩。
朱棣直接让他去给父亲朱标守陵,美其名曰"瓯宁王",实际上就是个守墓人,1406年,朱允熙住宅突然起火,奇怪的是,他母亲吕氏毫发无损,朱允熙却葬身火海。
朱允熥活得最久,但下场最惨。
1417年,有人想拿蜀府的一个王子冒充"建文君"谋反,朱棣一听到"建文"两个字就炸毛了,虽然这事跟朱允熥没关系,但朱棣觉得留着他就是隐患。
于是朱允熥"暴卒"了。
《万历野获编》直接写明:朱棣担心朱允熥被谋反者利用,所以把他杀了,三兄弟,一个抑郁而死,一个焚毙,一个被杀,都没活过40岁。
为什么朱棣对朱允炆的家人下手这么狠?因为他心虚。
朱棣知道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按照祖制,皇位应该是朱允炆的,自己只是个藩王,凭什么当皇帝?而且朱允炆很可能没死。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表面上是宣扬国威。
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他还派胡濙在全国暗访了16年,就是要找到这个侄子,直到1423年,胡濙深夜求见朱棣,汇报了朱允炆的最终下落。
从那以后,朱棣才真正安心,同年,郑和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动。
但即便如此,朱棣还是不敢放过朱允炆的任何一个亲人,因为他们活着,就是对自己统治合法性的质疑,民间随时可能有人打着"匡扶建文正统"的旗号起事。
哪怕是一个两岁的婴儿,也可能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
所以朱文圭必须关起来,关到死, 朱允熥他们必须死,死得悄无声息,这就是政治,残酷、冰冷、不讲情面。
——《肆》——
迟来的正义?
55年后,明英宗朱祁镇释放了朱文圭,朱祁镇为什么会突然发善心?因为他自己也被关过,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弟弟朱祁钰软禁在南宫。
被关的滋味他尝过,所以能理解朱文圭的痛苦。
朱祁镇见到朱文圭的时候说:"亲亲之意,实所不忍。"大学士李贤拍马屁:"尧舜也不过如此。"但这样的"仁慈"来得太晚了。
朱文圭的一生已经被毁了,他的童年、青春、中年,全都在牢笼里度过。
朱文圭死后,他的后代还是被称为"建庶人",明朝从来没有正式恢复过他们的身份,直到南明时期,为了凝聚人心,才给朱文奎追谥"恭愍太子",给朱文圭追谥"润怀王"。
但那时候,明朝已经完蛋了。
朱棣的残酷,在中国历史上都算极端的,汉朝的"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也没对叛王的后代赶尽杀绝,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还给安禄山的儿子留了条活路。
就连秦始皇,对六国后人也只是监视,没有灭族。
但朱棣不一样,他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彻底的清洗,朱标这一脉的血脉,必须从历史上抹掉,结果呢?一门五命,无一善终。
这就是权力斗争的代价。
胜者为王,败者的血脉也要付出代价,哪怕是无辜的孩子,朱棣最终坐稳了皇位,开创了"永乐盛世",但他永远洗不掉身上的血腥味。
那些无辜的生命,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阴霾。
权力确实是个好东西,但获得它的方式,决定了你要付出什么代价,朱棣付出的代价,叫良心,而朱允炆一家付出的代价,叫生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