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义17年如一日坚守山间邮路,穿破60双鞋,骑行18万公里,8万多件邮件零差错,信守“邮件必达”。先后获得昭通市“小蜜蜂”、昭通市“劳动模范”和云南省“最美快递员”“云南好人”等荣誉。风雨邮路见证了这位大山信使用生命守护的承诺。
晨光熹微时分,乌蒙山深处的薄雾尚未完全消散。5时40分,杨胜义已整装待发。这位年逾五旬的邮递员,将洗得泛白的邮包稳稳绑在摩托车后座,墨绿色的身影随即隐入蜿蜒的山路尽头。这样的清晨,他已坚持了6000多个日夜。
在绥江县,有一条特殊的“绿色动脉”——杨胜义负责的乡邮之路。这条贯穿农业、大沙、互助3个行政村的邮路,总长近200公里,服务着上万名村民。“多年行走在大山里,家家户户的情况我都很熟悉,每次投递我都会提前规划最优路线。”杨胜义说。
“十三弯”是这条邮路最险要的关口。13个连续急转弯如巨蟒盘踞,一侧是峭壁,一侧是深渊。2021年寒冬,杨胜义在这里与死神擦肩而过。“送包裹时遇大雪,车轮突然打滑,人车瞬间滑向悬崖。千钧一发之际,我抱住崖边一棵大树才幸免于难。”杨胜义回忆道。
“向伯,今天的《人民日报》!”杨胜义跨过门槛,熟练地将报纸放在老人惯常阅读的藤椅边。就在他骑车掉头时,恰见老人正翻阅报纸感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真好啊,村里发展要加快了!”这份薄薄的报纸竟承载着如此重量?杨胜义忽觉肩上沉甸甸的,不仅是邮包,更是责任。
杨胜义从邮包侧袋掏出记录本:“李叔家的菜种、何叔家的食盐、曾老师的户口簿……”密密麻麻的清单一页又一页,笔迹从工整渐至潦草,记录着村民的信任。返程时,他的摩托车总会多出几筐土鸡蛋、几块腊肉、几罐野蜂蜜,村民托他入城销售。摩托车后座压得咯吱响,却从未洒落半滴蜂蜜。
2015年夏天的那个雨夜,成为这条邮路最悲壮的注脚。为送高考录取通知书,杨胜义抢修抛锚摩托时,食指被链条绞断。鲜血喷溅在油箱上,他撕下衬衫扎紧伤口,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几里山路。当满身泥泞的他出现在学生家门口时,那家人看到的是一封滴血未沾的通知书,和邮递员苍白却释然的笑容。“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录取通知书绝不能有任何闪失,必须第一时间送到学生手中。”杨胜义说。
“不疼是假话。”后来在县医院,医生看着锯齿状的伤口直咂舌,杨胜义却惦记着车筐里未送完的包裹。如今,这个残缺的食指成了他最特别的“诚信印章”。
电脑屏幕上跳动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信息。曾经需要人背马驮出山的草果、“半边红”李子、蜂蜜等农特产品,如今通过他搭建的电商店铺直达全国。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杨胜义利用邮路信息优势,带头组织100余户村民种植草果和“半边红”李子,实现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他还主动学习电商知识,帮助10多位村民开起网店。
返程时,月亮已爬上乌蒙山巅。摩托车的灯光如银梭般穿梭,编织着山野的夜色。杨胜义完成了一天的里程,摩托车后视镜里,远处的农家灯火次第点亮,恍如洒落山间的星辰。17年间,骑行18万公里,先后骑坏3辆摩托车,穿破60余双鞋,但杨胜义那份写在入职申请上的承诺从未改变:“邮件到我手里,一定准时送达!”
来源/昭通新闻网 记者 周 燕 通讯员 杨东升 文/图
终审/胡华玉 编审/保进 刘玉 校对/马思 编辑/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