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高层经济会谈刚进行三天,还没等结果落地,英国就突然 “变脸”, 在会谈尚未彻底落幕时,英政府宣布对多家中国科技、制造企业实施制裁,理由是 “涉嫌向俄罗斯提供军事物资”。
这波操作不仅让中方措手不及,也让外界摸不着头脑:是谈判不顺就翻桌子?还是另有政治算计?面对这一挑衅,中方没有再 “忍让”,迅速亮明立场、释放威慑,一场围绕 “谈判诚意” 与 “制裁霸权” 的外交交锋,就此展开。
英方 “掀桌”:急缺合作却硬挑事,战略误判藏不住
英国商业贸易大臣彼得・凯尔此次访华,本是带着 “求合作” 的目的来的。脱欧后,英国经济陷入 “高通胀、低增长” 困境:2025 年第二季度通胀率仍达 4.8%,GDP 环比仅增长 0.1%,急需通过外部合作打开市场。
而中国作为英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在新能源汽车、农产品、金融服务等领域,正是英方想突破的方向,凯尔此行原本计划推动 “未来五年削减 10 亿英镑对华贸易壁垒”,为英国企业争取更多准入机会。
可谈判刚近尾声,英方就突然抛出制裁名单,且所谓 “向俄提供军事物资” 的指控,既无公开证据,也未提前与中方沟通。这种 “谈合作时藏着制裁,快收尾时突然开火” 的操作,完全打破了外交谈判的基本规矩,也让原本缓和的氛围瞬间冰封。
英方为何要做这种 “损人未必利己” 的事?核心是国内政治的 “双重拉扯”:一方面,经济上离不开中国市场,捷豹路虎在中国年销量占其全球总量 35%,Burberry 大中华区营收占比超 40%,这些企业的业绩直接牵动英国就业与税收。
另一方面,国内保守派和亲美势力又不断施压,要求英国配合美国的对华强硬基调,尤其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英美 “特殊关系” 被重新强调,英方想通过对华制裁 “表忠心”,巩固自身在盟友体系中的位置。
这种 “嘴上要合作,行动上挑事” 的矛盾,本质是战略误判:英方以为靠 “制裁施压” 能逼中方让步,却忘了自己早已不是 “日不落帝国”,如今的经济实力和对华依赖度,根本撑不起这种 “强硬姿态”。
中方 “不忍”:从忍让到底线外交,威慑藏在 “不确定性” 里
面对英方的突然挑衅,中方的回应堪称 “迅速且硬核”, 英国制裁消息发布仅 6 小时,中国驻英使馆就发布声明,罕见使用 “立即撤销” 的命令式措辞,明确表态 “中方绝不会坐视企业合法权益受损,必将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随后外交部跟进发声,澄清 “中国从未向任何冲突方提供致命武器,所有两用物项均严格按国际规则管控”,直指英方制裁是 “无国际法依据的单边操弄,本质是政治施压”。
与以往不同的是,中方此次没有立即公布具体反制措施,而是释放 “将采取必要措施” 的模糊信号,这种 “悬剑式威慑” 比直接反击更有冲击力:英国企业不知道中方会针对哪一领域是稀土供应?还是市场准入?
但清楚 “一旦出手,必击中要害”。比如英国 80% 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所需的锂、钴等原材料,也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若中方调整管控政策,英国相关产业将直接陷入 “断供危机”。
与此同时,中方还通过 “暂停部分投资协议评估” 向英国商界释放信号: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据英媒披露,原本计划签署的 “中英新能源汽车技术合作协议”“沪伦通扩容方案” 已暂时搁置,这让英国工商界格外焦虑,英国工商总会当天就发声,呼吁政府 “保持对华政策稳定性,避免政治不确定性冲击企业信心”。
这背后是中国外交风格的明显转变:过去 “以忍让求共识” 的方式已不适用当前格局,取而代之的是 “清晰底线 + 精准威慑” 的外交逻辑,你可以有分歧,但不能踩过 “尊重主权、平等合作” 的红线;一旦踩线,中方不会再 “惯着”,但也不会彻底关上对话大门,而是留足 “纠错空间”。
代价显现:英方孤立承压,合作还是对抗?
制裁风波的负面影响很快显现:伦敦股市上,与中国有深度业务往来的企业集体下跌,捷豹路虎股价跌 4.2%,Burberry 跌 3.8%,汇丰银行跌 2.5%,投资者担忧 “中英关系恶化” 会冲击业绩。
更关键的是,中英经济依赖度完全不对等:英国对华出口仅占中国总进口的 1.2%,而中国占英国进口额的 15%、出口额的 8%,是英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这种 “不对称依赖” 意味着,若中方采取反制,英方的损失将远大于中方。
国际层面,英国的 “掀桌” 操作也显得孤立:同期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带回 “中德新能源合作协议”“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对接方案” 等一揽子成果;欧盟也在与中方协商 “电动汽车关税争端”,力求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相比之下,英国的制裁更像 “情绪宣泄”,而非理性战略选择。
长远来看,英国面临的核心抉择是:继续在中美之间做 “墙头草”,靠配合美国对华强硬换取 “盟友认可”?还是回归经济理性,以国家利益为核心推进对华合作?前者会让英国错失中国市场的增长红利,后者虽需顶住亲美压力,却能为经济注入 “强心剂”。
结语:谈判靠诚意,不是靠 “掀桌”
英国此次 “会谈未果就制裁” 的操作,本质是外交误判与战略短视,既低估了中方的反制能力,也高估了自身的 “谈判筹码”,更忽视了英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而中方的回应,既亮明了 “底线不可碰” 的立场,也保留了 “对话的窗口”,体现出 “理性务实” 的大国心态。
未来中英关系怎么走,关键在英国:若能放下政治算计,撤销单边制裁,回到 “平等对话、互利合作” 的轨道,中英在新能源、金融、科技等领域仍有巨大合作空间;若继续搞 “双面操作”,试图靠制裁施压,最终只会让英国企业买单,错失发展机遇。
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从不是 “单向索取”,更不是 “谈不拢就掀桌”。唯有相互尊重、对等协商,才能实现共赢,这一点,英国或许需要重新思考。
参考资料:刚在北京谈完合作,英国不到一天却突然宣布制裁中企,中方强硬回应:立即纠正错误 2025-09-15 06:06·五常融视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