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打羽毛球的都知道,现在想订个羽毛球场地得靠“抢”——工作日晚场?提前三天;周末黄金时段?得靠手速和运气。
这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全国羽毛球人口高达2.5亿,羽毛球早已是中国参与人数第二多的体育运动,仅次于“健步走”。
更让人惊讶的是另一组数据:中国羽毛球市场规模已达32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450亿元(来源:中研普华研究院)。
十年前人均年消费还在300元左右徘徊,如今已经逼近3000元。
01 为什么是羽毛球?:一场“低门槛高回报”的运动革命
说起来,羽毛球能火起来,确实有它的道理。
相比乒乓球“高手虐菜毫无体验”,网球“新手光捡球就累趴”,篮球足球“对抗太强怕受伤”,羽毛球简直堪称“体制内第一运动”。
确实,羽毛球允许不同水平的人同场竞技。就算对面是个高手,你至少能接住几个球,不至于全程捡球。男女混打也毫无压力,不像其他运动存在明显的力量差距。
而且室内场地完美避开了日晒雨淋,特别适合想要运动又怕晒黑的都市人群。再加上其强烈的社交属性——打完球一起吃饭聊天,顺理成章,这让羽毛球成了职场人拓展社交圈的新方式。
02 不只是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走进任何一家羽毛球馆,你会发现年轻人占比惊人。小红书上有大量关于羽毛球穿搭的分享,运动装备的时尚属性成为吸引年轻人的又一利器。
消费模式也全面升级。从十年前买支入门拍随便打打,到现在专业球拍、球鞋、服装、配件配齐一整套,羽毛球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运动项目,进化成一种生活方式。
赛事经济同样火热。2023年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在常州举行,6天吸引上万观众,门票收入超700万元。同年苏州举行的苏迪曼杯,8天赛事门票总收入达到3400万元,创下历史纪录。
如今,国羽在世锦赛上的强势回归,更是为这项运动添了一把火。
石宇奇首夺世锦赛男单冠军 图源:BWF世界羽联
但即使在前几年国羽成绩所谓的“低谷期”,羽毛球在中国的发展也从未停滞——因为这项运动的魅力,早已超越了奖牌本身。
03 繁荣背后的挑战:从球场到球拍的全面升级
当然,火热的市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最直接的痛点,就是场地不够用。据统计,全国羽毛球场地数量已达30.25万个(含室内外),听起来不少,但一到晚上和周末,尤其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一场难求”仍是常态。
畅森案例 | 新加坡世界羽联(BWF)羽毛球馆
另一方面,羽毛球的价格也在持续上涨。从2024年起,各大品牌多次调价,让不少球友感慨“快打不起球”。
世界羽联秘书长托马斯·伦德也说,这是全球供应链问题导致的,短期内难以缓解。
这些现象背后,恰恰说明大众对专业化、高品质的运动场景的需求,正在迅猛增长。
说到场地,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一块真正好的羽毛球场地,远不止“铺层地板、画几条线”那么简单。
它需要科学的减震、精准的回弹、均匀的防滑,甚至对灯光、声音、空气都有专业要求——而这些,往往才是决定运动体验的“隐形天花板”。
畅森案例 | 某研究所羽毛球馆
我们畅森体育这些年专注做的,就是打破这种“天花板”。作为同时通过国际篮联(FIBA)和世界羽联(BWF)双认证的场馆服务商,从新加坡世界羽联羽毛球馆,到香港红馆改造,再到国内多个大型体育中心,我们一直在参与一个个“看不见但打得爽”的专业场地建设。
畅森案例 | 新加坡羽毛球协会(SBA)羽毛球馆
如果说羽毛球是一座金字塔,那塔尖是球星和赛事,而塔基则是千千万万片专业、安全、友好的场地——我们正在努力的,就是让这座塔基,变得更稳、更广、更接近每一个人。
或许在未来,我们不再需要追问“为什么羽毛球这么火”,因为它就会像吃饭喝茶一样,自然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拿起球拍,找到那片难得的场地,享受每一次挥拍的乐趣。
毕竟,有什么比运动带来的多巴胺更让人快乐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