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轴承这东西,咱中国就别折腾了,核心技术都在人家手里。可2025年,全世界第一个用于4000吨起重机的回转支承轴承,居然是我们造的。
以前谁都说“国产轴承不行”,现在,咱们要让人看清——咱不光能造,还能造出“全球首款”!
![]()
心脏不争气,机器都憋气
2015年7月24日,中国中铁牵头一项名为“盾构/TBM主轴承减速机工业试验平台建设项目”正式立项。这个平台,专门解决盾构机“心脏”的问题。
盾构机的主轴承,被称为“核心中的核心”,主要承担刀盘驱动系统的所有载荷。轴向力、径向力、倾覆力,全靠它顶着。
可问题也来了。一个项目几十亿打底,一旦主轴承卡壳,整台盾构机就得从地底刨出来,几乎不可修复。所以长期以来,不管盾构机多国产,关键部件还得靠进口。
![]()
国产主轴承卡在哪里?三点:制造工艺复杂,原材料标准高,设计理论没根基。核心问题就是“万一出故障,就全盘皆输”。所以,很多盾构制造商情愿花大价钱,买国外那一套保险。
可2018年6月,中国人正式开始动手了。试验平台设备制造完成,组装、调试一气呵成。到7月12日,平台全面启动。
用的是分阶段推进:先空载、再均载、最后加速。轴承在不同状态下表现如何,一项项测,一小时一小时熬,累计测试时间长达1万小时。
2019年6月30日,这1万小时等效寿命试验,顺利达标。轴承性能不出波动,减速机运转稳定,变频器和500排量液压泵,表现非常出色。
![]()
为了防止“纸上谈兵”,2020年4月,试验平台对内部核心零件做了解剖式检查。专家组一致结论:加载方法科学,试验结果真实,适用于地铁盾构机。
这句话,让国产主轴承第一次拿到了技术护照。这一突破打通了盾构技术国产化的核心节点:从只能仰望,到可以自研,5年时间,盾构机的“心脏病”有了中国解法。
设备可靠性大幅提升,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靠“进口续命”了。从工业项目立项,到轴承性能达标,这条技术路线用了5年。
每一步都验证一个问题:不是因为我们不行,是因为以前没人给咱搭台。平台搭起来了,咱们造得出来。
![]()
国产轴承能不能做,第一步,咱已经走通了。
谁说大轴承我们做不了?给你个8米大的
2022年,中科院传来好消息,一项重量级突破已经完成:直径8米、重达41吨的超大直径盾构机用主轴承研制成功。
这个轴承不装饰品,它要安装在直径16米的超大型盾构机上,主要用于大跨度隧道掘进工程。
8米轴承意味着啥?运行中要承受的轴向力高达105千牛,径向力104千牛,倾覆力矩105千牛·米。换句话说,这轴承要顶住2500头亚洲象同时压上来的力量。
![]()
这么重、这么大的主轴承,对材料提出极高要求。轴承钢必须具备四高标准:高纯净、高均质、高强韧、高耐磨。加工精度,润滑系统,传动配置,每一项都不能掉链子。
研发过程不靠一两家单位,中科院这次整合了金属研究所、兰州化物所等7家科研单位,还拉上20多家企业,做成一个完整的协同团队。
光合作团队还不够,关键是要解12项技术难题。这包括材料冶炼、轴承结构设计、数控加工精度、磨削技术、润滑技术等一整套全流程技术。
项目成果不仅是“做出来了”,而是检测完毕后,国家轴承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认定:技术性能指标达到与进口产品相当水平。
![]()
这一成果首次实现了从3米级到8米级轴承的完整国产化链条打通,实现了自主设计、自主加工、自主检测。
8米直径,不只是工程参数,它是中国轴承制造进入高端装备领域的通行证。国产轴承真正突破了技术“尺寸封锁”,大轴承咱们造得起,也用得起。
一口气扛起4000吨,这轴承全球独一家
2025年8月,瓦房店轴承集团(简称“瓦轴集团”)宣布:全球首款应用于4000吨起重机的回转支承轴承成功问世。
这不是技术秀场,是工业硬实力。这款轴承,是全球唯一能支撑8兆瓦及以上风机整体吊装的核心部件。吊装啥?风电主机,重上百吨,高数十米,以前靠进口设备硬抬。
但从2025年起,国产轴承站了出来,撑起了4000吨的全地面起重机核心负载环节。
![]()
这玩意儿难在哪?先说应用需求。随着风电装机功率从5兆瓦升级到8兆瓦以上,单个机组体积重量大幅提升。传统吊车支撑系统开始频繁“吃不住”,吊装事故频发。
瓦轴集团联手国内起重机龙头企业,启动了对项目的攻坚,重点突破在三个方向:超高载荷承载、转动精度保持、极限条件稳定性。
项目团队在材料科学、结构仿真、机械设计、精密制造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突破,打通“从零到一”的全链条。最终设计出这款专为4000吨级起重系统定制的回转支承轴承。
2025年2月,第一批产品交付客户现场,试验全部达标。到8月份,已累计供货四个批次,全部投入工程应用。
![]()
它的出现,不仅是“造了个大玩具”,而是进入了市场链条,承接了国内陆上风电吊装的主力任务。
在这项全球首创项目中,瓦轴集团的工业轴承事业部副总经理李胜明确表示:“该项目积累了大吨位回转支承轴承的全流程设计和加工经验。”
这意味着啥?意味着未来风电、海工、超大型起重设备,中国轴承将不再是备胎选项,而是首选配置。
这款轴承,不只是全球第一,更是“打通中国超大型工程装备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角色。过去中国工业总被卡在“轴”上,现在我们把“轴”掰回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