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和外国雇佣兵自相残杀,到底是低级错误还是另有隐情?俄乌战场似乎出现个乌龙事件,事发地就在乌东苏梅州前线,一队乌军和前来支援的哥伦比亚雇佣兵发生激烈交火,双方都误以为对方是俄军,不仅动用了无人机,还叫来了炮火支援,打了整整两天后,乌军才接到上级通知,发现是一场误会。而冲突的整个过程,都被附近的俄军侦察小组尽收眼底,并迅速登上了俄媒的报道。
这起乌龙事件从侧面验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援乌雇佣兵的素质确实不高。前不久,墨西哥国家情报局曾对外披露,很多前往乌克兰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籍雇佣兵,其实不完全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学习乌军的FPV无人机操控技术,准备回国后传授给当地的黑帮组织。甚至很多雇佣兵本身就是黑帮组织的成员,他们被黑帮头目派遣到乌克兰军队学习无人机技能,等到学成归国后,这些“高级人才”将专门从事无人机运毒和袭击军警等犯罪活动。
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哥伦比亚雇佣兵会和乌军自相残杀,因为这帮人就是来战场拿活人“练手”的,无论是打俄军也好,打乌军也罢,对于他们来说都一样。在残酷复杂的战场上,他们也懒得分辨谁是俄军、谁是乌军,因为这超出了黑帮的组织能力,见人就杀才是他们在丛林社会养成的本能。
对于乌军来说,他们其实也没有理由责怪哥伦比亚雇佣兵,因为这帮人作战的确很勇猛,根据哥伦比亚政府的统计,目前约有5000到6000名哥伦比亚籍雇佣兵在乌克兰作战,死亡率高达10%至12%。虽然他们素质不高是硬伤,但是乌军现在兵力匮乏,外国人愿意来参战就已经很不错了,乌克兰没办法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乌军不只是前线兵力不足,后方的劳动力也面临短缺。9月7日,俄军对乌克兰全境发动了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袭,发射了810架无人机和13枚导弹,虽然乌军拦截了747架无人机和4枚导弹,但剩余弹药仍然造成了很大破坏,就连位于基辅的乌克兰部长会议大楼都被击中。6月的一份情报显示,俄罗斯平均每天能够生产170架自杀式无人机,预计年底产能将提升到每天190架。随着产能不断爬坡,俄军对乌克兰的无人机袭击频率,也从5月前的每天约120次,提升到了现在的每天185次。俄军无人机产能充沛,说明其后方的劳动力是比较充足的。而乌克兰在这方面明显不如俄罗斯,截止8月份,其远程无人机产量只有每天100架左右,自研巡航导弹“火烈鸟”产量只有每天1枚,预计到10月份可以提升到每天7枚。
对于乌克兰来说,现实矛盾是人力资源与俄方相差过大,前线兵力短缺,防线被迫不断收缩,唯一的优势是他们可以不受限制的获取西方的芯片和电子元件,使得无人机和导弹的产能有望追上俄方,但俄罗斯也可以通过替代进口和堆砌人力,进一步提升产能,乌克兰的人力劣势只是相对减少,但并没有完全消失。
现在乌克兰面临的难题是,到底要不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动员?如果不实施动员,乌东领土势必会被俄军不断蚕食,但如果实施动员,后方无人机和导弹的生产又会受到影响。究竟是通过无人机和导弹打击俄方石油设施,从而诱发俄罗斯经济崩溃,还是通过大规模动员,逼迫俄方也进行总动员,从而引发俄罗斯政治崩溃?乌克兰高层还在犹豫当中,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只能先让各国雇佣兵在前线顶一顶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