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科技特长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小众路径了。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走科技特长生,成功叩开重点院校大门,成为一条新兴的 “升学赛道”。
而【科教兴国】的战略导向,也促使越来越多的知名高中都开设了科技特长生专项录取通道。
科技特长生成为升学的热门方向,不过目前仍有很多家长对此还存在很多疑问:
科技特长生/强基计划/白名单竞赛 有什么联系?
成为科技特长生后又有什么优势呢?
培养方向有哪些?怎么样规划?
今天就带大家好好聊聊科技特长生。
什么是科技特长生?
严格来说,科技特长生是经过教育厅、教育局发文,有正式定义的、享有特殊招生政策的、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特殊资质和潜能的学生群体。
要走科技特长生赛道,需要孩子在科技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或者在市级以上的科技比赛中拿到三等奖以上的奖项。
科技特长生政策背景
科技特长生不是这两年才火起来的,从2015年开始国家就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广科技特长生。
①教育部在《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自2024年以后将取消艺术、体育特长生。换言之,通过艺术类、体育特长生的途径,进入普通类高校将成为历史。
②国家对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大,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大力推行科技特长生加分政策。
前段时间,“取消高考加分政策”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政策明确规定,要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这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那这是否就意味着学科技对升学没助力、孩子当科技特长生没价值了呢?当然不是!“取消高考加分”政策,和科技特长生政策以及985高校推行的强基计划,完全是两码事。
加分政策
指的是无差别地在高考总分上加分。
打个比方,假设有学生获得了省级三好学生称号,或是拿到了某项竞赛的奖状,按照以往一些政策,其可直接在高考总分中获得加分。若加分后该学生的成绩达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从规定层面看,清华原则上就必须予以录取。然而,这种加分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隐患,容易给一些人提供“暗箱操作”的空间,进而占用名校宝贵的招生名额,对教育公平造成损害 。
科技特长生政策
和强基计划
是各个学校根据政策,自主设定录取标准,降分性质的录取政策。
1.竞赛都是公开透明的权威比赛,做不了假;
2.除了竞赛成绩之外,各学校还要参考孩子平时的成绩、并自主安排面试或者笔试,从而选出“没有水分”的、货真价实的优秀学生。
白名单竞赛
是官方认可的权威的一些比赛,是科技类的“奥运会”。
通过比赛,能让更优秀的学编程、学机器人、学科技创新、学航模无人机的孩子,获奖成绩成为科技特长生、或者入围强基计划的敲门砖以及报考条件,对升学和择校非常利好。
对于科技特长生来说,取消加分政策,反而是有利的(招生名额一共就那么多,取缔了靠加分上清北的名额,那么靠强基计划等途径上清北的名额就“富余”多了)。
科技特长生的优势?
一、能力的培养:
在与科学不断打交道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开发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二、主要在于升学的优势:
小升初:
低至四年级
参加拔尖创新人才计划
科技特长生可以进入各区重点中学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选拔低至小学4年级,提前被重点学校锁定!
“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各高校通过各种途径选拔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在科学领域表现突出的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深入培养,目前海淀: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一零一中学、十一学校、首师大附中、二十中学、交大附中、理工附中、八一学校、育英中学等多所学校发布科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小学升学阶段
丰富简历,证明特长
丰富简历:目前小升初强调“综合素质优异”。科技特长生所具备的科技证书极具含金量,不仅丰富了个人履历,还能成为名校的“敲门砖”。
初中升高中:
面向初二招生
北京1+3项目,免中考直升
科技特长生们可重点关注北京“1+3项目”,这可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黄金赛道”!它堪称免中考直升高中的秘密捷径,专门面向初二学生招生。其中,科技创新类实验校是备受瞩目的培养方向,尤其适合数理思维出众、对科技竞赛或人工智能满怀热忱的学生。
初中升高中
参加科技特长生选拔
科技特长生录取主要采用“提前加试,零志愿录取”的模式。每年 5 月 10 日前后,学生需凭借相应的获奖证书,按照招生学校的要求申请科技特长生报名,且每位学生仅能填报一所学校。5 月 20 日左右,学生要参加报考学校校内组织的文化考试。在加试合格的前提下,若考生中考成绩达到中考总分的 80%,招生学校会为其到市招考院正式办理录取手续。若未被录取,考生将依照当年中考的录取办法执行。
高中升大学:
高中升大学
参加强基计划或者综合评价
在高考中,科技类证书在综合评价招生里能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综合评价录取,是高考改革试点省的高等院校在录取新生时采用的模式。它会综合考量考生高考成绩、高校考核结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自身培养特色要求这五个维度。对于高考成绩达到本二批次省控线的入选考生,进行综合评价后择优录取。
实行这一制度,旨在有效避免单纯以高考成绩录取的弊端,是落实国家及地方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的积极探索。
每年清北录取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通过强基计划入学的。获得金银牌、省奖的学生在强基录取时更具优势,众多知名高中、少年班也将省奖作为报考的入门条件。
不少人觉得科技特长生标签只适用于中考特长生招生,却没意识到它与强基计划存在紧密联系。剖析清北复交等高校的强基招生简章,“科技创新活动获奖”“科研实践经历”等表述频繁出现。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强基计划面试时,有学生凭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关于新能源材料的研究报告”,在同等分数段获得30%的加分。
这种优势源于强基计划的考核逻辑:高考成绩占85%,校测占15%。校测中的面试、笔试、实验操作环节,本质上是对“科研潜力”的具体考察。比如,信息学奥赛获奖学生,既证明了数学逻辑能力,也暗示了其在计算机领域深入研究的潜力;参与过机器人竞赛的学生,在强基计划物理或工程类专业面试中,常能通过项目经历展现对学科的真实兴趣。正如一位重点中学科技辅导员所说:“科技特长不是加分项,而是让招生官看到‘这孩子真的在做科研’的证据链。”
某985招生办老师曾言:“强基计划招的不是‘考试机器’,而是能在相关领域攻坚克难的人。”这揭示了2020年启动的强基计划的核心——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等国家战略领域,通过高考 + 校测的选拔模式,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开辟“快车道”。
科技特长生招生类目
在当下的科技特长生认证体系里,认可度较高的特长主要涵盖四大类别,分别是科技创新类、机器人类、信息学类以及航模与无人机类。以下为各类别对应的优质赛事推荐:
科技创新类
该类别赛事着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推荐参与的赛事有金鹏科技论坛,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科技交流与实践平台;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展现青少年科技才华的重要舞台;北京“小院士”科技教育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鼓励少年儿童积极创新发明;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助力学生与国际科技潮流接轨。
机器人类
机器人类赛事聚焦于学生对机器人技术的掌握与应用。VEX机器人大赛是全球规模宏大、极具影响力的机器人赛事;世界机器人大会汇聚了众多顶尖的机器人技术与人才;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机器人成果的契机;中国“芯”助力中国梦——全国青少年通信科技创新大赛,引导学生在通信科技与机器人结合领域开拓创新。
信息学类
信息学类赛事主要检验学生在计算机编程与算法方面的能力。全国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信息学领域的顶级赛事;CSP-J/S作为非专业级软件能力认证,是学生提升信息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为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提供了竞技与交流的平台。
航模与无人机类
航模与无人机类赛事培养学生的航空航天兴趣与操作技能。飞北赛是国内颇具影响力的航空航天模型赛事;市中小学生航空航天模型比赛为本地中小学生提供了展示航模技艺的舞台;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激发了青少年对无人机技术的探索热情;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开展航天领域的创新实践。
如何布局孩子的
科技特长生之路?
规划先行,助力孩子科技特长之路
在培养孩子成为科技特长生的征程中,合理规划不同阶段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以下是具体建议:
(一)三年级之前:兴趣启蒙,锚定方向
科技特长生培养需要遵循科学的阶段性规划。三年级前是兴趣启蒙的黄金期,家长应引导孩子接触编程、机器人等多元科技领域,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科学素养,并初步观察孩子的兴趣倾向。这个阶段可让孩子体验图形化编程工具、科学实验套装等启蒙教具,重点在于激发探索欲而非技能训练。
(二)四年级至初三:以赛促学,积累证明
四年级至初三进入能力认证阶段,需要以赛促学积累权威证明。建议选择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信息学奥赛等参与,同时参加中国电子学会等权威机构的等级考试。这个阶段要建立完整的成果档案体系,包括竞赛获奖证书、项目作品、等级证书等,为特长生认定提供扎实证明。
(三)全程跟进:关注政策,灵活调整
全过程需要家长持续关注政策动态。各地教育局和学校每年都会发布特长生招生细则,家长需及时收集分析政策信息,包括招生项目、名额比例、认定标准等。同时要定期评估孩子学习进展,每学期末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养方案,既要保持培养方向的稳定性,又要具备灵活调整的应变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