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从北京回去,英国的脸就变了。这边刚在中英经贸联委会上签完一堆合作备忘录,那边就甩出一纸对华新制裁。
前脚握手,后脚下绊,让人不禁怀疑:英国到底是来谈合作的,还是来演双簧的?幸好,中国并不是毫无准备。
这场刚“破冰”完的经贸互动,迅速转向了一场政治博弈的较量。中方反应迅速、手段精准,既稳住了局势,也敲了英国一个响钟:想吃着中国的饭,还砸中国的锅?那可没这么容易。
一手握协议,一手挥制裁
9月10日,英国新任贸易大臣凯尔带着100多家企业代表团高调访华,这是中英经贸联委会时隔7年后的首次重启。中英双方不仅签署了《WTO联合工作组备忘录》《贸易救济合作备忘录》,还承诺拓展农产品、汽车等领域的双边贸易,总额超过10亿英镑。
英国方面更是派出了能源、金融科技、新能源等多个重点产业的代表,跃跃欲试要在中国市场上分一杯羹。
尤其是英国汽车业,眼下正处在转型的关键节点。对华出口占比高达18%,中国市场几乎成了它们能否活下去的命门。新能源、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合作计划在会场上谈得热火朝天,一派其乐融融的经贸“春天”景象。
但好景不过三天。9月12日,英国政府突然宣布,以“三家中企向俄罗斯提供关键物项”为由,对中方实体实施制裁。
这一理由不仅模糊不清,而且丝毫没有证据支撑,几乎是照搬了2024年美国对中国“涉军半导体”制裁的老剧本。这种操作让人怀疑,制裁决策到底是出于事实依据,还是出于政治表态?
更让人玩味的是,这次制裁的时机非常“精准”——恰好是在凯尔访华结束的第二天。英方显然想在不影响刚刚签好的合作项目的前提下,完成对内对外的“交代”:对内,是安抚保守党内长期鼓吹“对华强硬”的右翼势力;对外,是回应美国方面对盟友“遏制中国不积极”的不满。
而这背后,是英国在“想要中国市场红利”和“怕得罪美国老大哥”之间的尴尬摇摆。特朗普政府早已放话,若盟友继续与中国加强经济联系,美国将考虑对其加征关税。
英国夹在中美之间,既想当“全球英国”,又怕被“全球孤立”。这种“墙头草式”的外交策略,注定走不远。
中方的“精准反制”:捏住英国的软肋,拆掉它的算盘
面对英方突如其来的制裁,中方没有选择沉默,而是迅速亮牌。驻英使馆第一时间发出三点声明,明确指出英方行为“没有任何国际法依据”,强调中企与俄方的贸易完全符合法律规定,并警告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反制。
这不是虚张声势,而是有备而来。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控制力超过60%,而英国有80%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
制裁一旦触发稀土供应链的“卡脖子”,英国新能源车、军工电子等一大票产业都将遭殃。特别是刚刚还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的那些企业,怕是连合同墨水都没干,就要开始担心供应链断裂了。
除了资源层面的反制,中国还握有金融牌。伦敦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之一,日均交易量高达760亿美元。
中方若限制资金流向,将直接冲击英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甚至影响英镑国际地位。
更现实的是,英国企业已经坐不住了。捷豹路虎、劳斯莱斯等对华依赖度极高的公司高管纷纷在媒体上表达对“制裁后果”的担忧,暗示政府别一时冲动、两头都得罪。毕竟,华为事件余波犹在。2020年英国跟随美国禁用华为5G,结果导致国内5G建设滞后两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亿英镑。
还有更近的前车之鉴:美国2018年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结果中国反手一招限制大豆进口,美国农业出口大幅缩水。英国若执意跟风,难保不会步其后尘。
所以,中方的反击不是情绪化的“拍桌子”,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准打击”。既能压制对方气焰,又不给合作空间全部封死,留下一线回旋余地。
这种“有理有力有节”的应对模式,既展现了中国的战略定力,也提醒英国:别拿短期政治利益去赌长期经济前途。
经济要依赖,政治却在唱对台戏
英国的这场“变脸秀”,说到底,是其内部矛盾的外化表现。2025年,英国的经济情况并不好看。通胀率高达4.8%,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低于荣枯线。经济增长乏力,财政吃紧,而“脱欧”带来的贸易成本上升还在发酵。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市场几乎成了英国企业的“救命稻草”。
但政治上的掣肘,同样不容忽视。保守党在国内选情焦灼,为了争取“脱欧派”和右翼选民的支持,不得不在对华问题上摆出一副强硬姿态。即便这与现实经济利益相冲突,政客们也更倾向于“表演政治”,而不是解决问题。
中国对此并不陌生。早已通过“双循环”战略减少对外依赖,中欧班列的稳定运行、人民币的国际化推进,都在削弱英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同时,中方还在深化与欧盟、东盟的合作,逐步构建“结伴不结盟”的多边经济网络。换句话说,英国不是中国的“唯一选项”,而中国,正在减少对英国的“不可替代性”。
欧洲大陆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2025年,德国、法国纷纷与中国签署绿色科技合作协议,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中欧经贸通道。
英国在脱欧后本就陷入“欧洲边缘化”,如今若再与中国交恶,只会让自己更加孤立。
而美国那边,也不好伺候。特朗普对英国的“对华接触”早就不满,多次公开批评英国“对华软弱”,甚至放话要取消对英贸易优惠。英国在中美之间的“墙头草”角色,可能会让它两头都不讨好。
中英关系的困局,其实就是英国自身的困局:想靠中国市场解经济燃眉之急,却又不敢违背美国的“政治正确”;想走“全球英国”的大旗,但现实却不断提醒它,孤立主义和骑墙外交只会让自己被边缘化。
合作是一条路,骑墙是死胡同
如果英国执意不撤销制裁,中方很可能进一步冻结在英的核电投资项目,限制关键药品出口,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英国民众的日常生活。相比之下,政治表态带来的所谓“选票”或“盟友好感”,真的值这个代价吗?
这场风波,不只是中英之间的一次博弈,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今国际关系中最真实的矛盾:你可以选择合作,也可以选择对抗,但不能一边吃饭,一边翻桌。对英国而言,是时候做出真正的抉择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