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又一次把伤口揭开
九月,日本人又来了。说要投三亿多,在腾冲修一条高速。
听起来挺诱人吧?可条件是——拆掉国殇墓园里的“倭塚”,把里面埋着的日本战犯尸体运回去。
腾冲的回答特别干脆,就一个字:“不。”没有多余解释,没有讨价还价。这声“不”,掷地有声。这是腾冲人压在心口八十多年的痛。
为什么宁可不要钱,也绝不松口?要说清楚,就得翻开那段血淋淋的往事。
血与火中的腾冲
腾冲原本是个安静的小城,茶香飘得远,山水也美。
可1942年,日军打进来,城破了。
那两年,腾冲人日子过得比牲口还不如。村子被烧,粮食被抢,老百姓随时可能被杀。但更可恨的是日本兵的残忍。
有个叫藏重康美的军官,手段毒辣得没边。他办砍人比赛,刀砍得卷刃还不收手。他把人丢进汽油桶里,先煮到膝盖,再一点点往上加水。人惨叫一阵子,最后没了声。捞上来的时候,肉都烂了。
他甚至还对孩子下手。绑住头发,点汽油,孩子哭着乱跑,他还给这残忍玩意儿起了个名字——“蜡烛人”。母亲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被烧死。
这种仇,怎么忘?怎么原谅?
拼命的反攻
1944年,中国远征军杀回来了。腾冲成了反攻的关键。
这仗打得太惨烈。日军早就把城变成铁桶,房子是碉楼,街道是火力点。
远征军只能硬打,一寸一寸往里挪。42天,巷战,血战。很多连队从上百号人,最后只剩十来个,团长们一个个倒下,九千多烈士,埋骨腾冲,但这仗终于赢了。
9月14日,最后的日军被全歼,六千多人,一个没跑。腾冲是抗战里第一个靠自己军队收复的县城。可城毁了,百姓死了无数。腾冲变成了一片废墟。
烈火烧尽,腾冲也从废墟里站了起来。
碑林和倭塚
战后,腾冲人建了国殇墓园。9618位烈士安眠在那里,一块块墓碑挨得紧紧的。
有人说,第一次走进墓园,心里就发凉。风吹过,碑林“沙沙”作响,好像在低声诉说。
他们带着孩子过来,放下一束花,不想孩子长大后,把这段历史忘了。
墓园旁边,就是倭塚。藏重康美和两个副官,被反绑着跪埋着,脸朝烈士墓碑。他们该低头,就得永远低头。
日本人不是没想过挖走他们。90年代,三菱丰田说投几个亿换。没答应。今年又来,说投3.5亿修高速,还是一个“不”。
理由很简单:让他们回去,可能会被供在靖国神社,成了所谓“英灵”。对腾冲人来说,那是对死者的二次侮辱。
宁可不要钱,也绝不会让他们走。
腾冲的答案
可有人说,腾冲太轴。
钱到手,路修好,日子还能更方便,何乐而不为?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是你家亲人倒在战场,尸骨就在墓园。你会点头答应,让加害者回去当英雄吗?
腾冲的“不”,不是逞口气,是骨子里的硬气。钱能修路,但买不回生命;投资能带发展,但换不来尊严。
倭塚留在那儿,不是为了天天骂仇。而是提醒后人,这里有血,有泪,有牺牲。
这不是买卖,这是回答。八十多年过去,腾冲用一个字,再次说出了心声:侵略不能忘,尊严不能卖。
国殇墓园的风吹过,碑林依旧肃穆。走进去的人,总会放慢脚步。他们沉默、落泪。
这种沉默,就是腾冲最响亮的声音。
素材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