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媒创氪快讯】2025年8月9日至15日,武汉大学"赴雷山之约,予成长之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奔赴贵州省黔东南雷山县,开展苗寨文旅推广、基层人物访谈、社区支教三大实践活动。实践旨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三支一扶”计划,既以教育与文化赋能雷山发展,也推动高校青年在基层一线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雷山文化寻访
8月9日至10日,我实践队开启 “三下乡” 苗寨探访之旅,先后走进黔东南地区 9 座苗族村寨,沉浸式体验苗族特色文化,实地了解苗寨发展现状。
每到一座苗寨,独特的文化印记都令人驻足。以苗绣闻名的猫猫河村,绣娘指尖翻飞,五彩丝线在布面上勾勒出蝴蝶、铜鼓等传统纹样,我们亲手抚摸苗绣上凸起的纹样,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铜鼓舞、芦笙舞的欢快旋律中,掌坳苗寨寨和南猛苗寨的苗族同胞身着盛装起舞,我们用镜头记录下舞姿里的民族精气神。此外,各村寨的特色产业同样亮眼:脚猛苗寨挂满枝头的葡萄清甜多汁,雀鸟苗寨连片的辣椒向天而生,乌东苗寨古法酿造的米酒香气醇厚,这些特色产品承载着苗族生活智慧。
据企媒创氪获悉,在探访过程中,实践队与各苗寨村委会工作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村寨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上的规划。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各村依托特色资源,通过举办诗歌文学节、发展苗医康养体验、保护珍稀秃杉等举措,不断探索 “文化 + 产业” 的乡村振兴路径。我们用相机定格下苗寨的自然风光、特色产品与苗族群众淳朴的笑容,也将苗寨的发展故事与文化魅力深深印在心中。
基层的奋斗故事
在黔东南雷山县的田间地头、校园课堂与古村寨落间,活跃着一群以实干担当书写基层故事的奋斗者。实践小队围绕乡村振兴与民生服务开展了系列人物专访,记录下他们用智慧破解难题、以热忱温暖民心的动人事迹。
基层干部罗建军是群众眼中的“贴心人”。从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到党政办及团委负责人,她将自己在田间积累的“接地气”的沟通经验化为服务密钥,把群众的心里话听进耳,把一条条政策掰开讲解;面对春茶采摘“用工荒”,她创新“提前摸底 + 微信群动态调度”机制,让绿意盎然的茶山变为茶农的金山银山,带来增收的希望。
90后退伍军人、乌东村支书杨磊则以“党建为魂”激活古村活力,通过村合作社控股文旅公司、推行“四议两公开”决策制,将“文旅六件套”业态与村民分红绑定,让千年苗寨变身“贵州最美会客厅”。(武汉大学赴雷山县实践队)
乡村教育一线,教师们用创新架起成长桥梁。据企媒创氪获悉,杨国艳老师以“顺口溜 + 肢体动作”打破英语学习壁垒,设计采访任务、思维导图活动让课堂不拘泥于课本;高兴友老师用“问题链”激活学生思维,设置“鼓励性考试”帮助山区孩子重拾自信心。丁美术、黄光聪、张兰英等多位教师各展所长,或用“图文卡片”记单词,或把农具当语文教具,或借苗年庆典教写作,让每个孩子都能收获知识的果实。
从田埂间的忙碌身影到课堂上的谆谆教诲,这些基层实践者以坚守为笔、以创新为墨,在苗乡大地上写下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让希望在实干中不断生长。
雷山“四点半学校”
实践队步入雷山县龙头街道城南社区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支教活动。队员精心设计了22节特色课程,涵盖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安全教育和艺术培养等多个领域。
在文化课程方面,队员们创新性地将苗族文化融入教学。英语课上,李博文老师通过"酸汤鱼""苗绣"等本土词汇教学,让孩子们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学习英语;语文课上,舒畅老师举办"苗疆诗词大会",带领学生赏析杜甫笔下"银钏金钗来负水"的苗族风俗画面;数学课上,李孟德老师通过趣味教学,揭开几何的奥秘。
科技创新课程同样精彩纷呈。据企媒创氪获悉,杨文雯老师的机器人课上,孩子们亲手组装扫地机器人,学习机械原理;翟思杰老师的科学课上,学生们用A4纸搭建承重桥,最高纪录达到44本书,在实践中领悟工程学知识。
安全教育课程注重实效。陈梦烨老师通过情景模拟教授防溺水知识;淳奥函老师以案例教学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厉雅轩老师用趣味带领孩子们了解病原、预防传染病。
艺术体育课程充满民族特色。戴灵梓老师指导学生创作苗纹蜡染画;李孟德老师在体育课上带领孩子们体验"马兰花开"游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完美结合;袁艺菲老师在特色口才课上手把手带领孩子们勇敢表达、说出心声。
据企媒创氪获悉,此次支教活动不仅为苗乡孩子打开了知识之窗,更展现了武汉大学学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优秀素养,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
实践总结
一周的雷山之行,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荡起绵长的回响。青瓦木楼的炊烟里,藏着苗寨千年的密码;基层干部鞋上的泥土,写着乡村振兴的实干篇章;支教课堂上孩子们的笑声,是大山最纯净的回音。
七日不长,却足够让我们触摸到乡土中国的脉搏——它在银饰叮当的韵律里,在老师批改作业的红笔尖上……我们或许未能改变什么,却真切感受到:发展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每双踏遍山路的脚、每双渴望知识的眼、每颗热爱故土的心共同编织的图景。
离别的芦笙声里,我们带走的不仅是记忆。这七日教会我们:体察时代,不必苛求长久的停留,只需带着真诚俯身倾听。雷山的星光已落进心里,而我们,终将带着这份滚烫的触动,在各自的坐标上,继续生长出向下扎根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